最近,美国政府对一个远在内华达州的锂矿项目动了真格。不是简单地给笔贷款,而是直接要了5%的股份——这背后,是一场关于资源、技术和国家战略的深层博弈。
事情的主角是美洲锂业公司,一家总部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企业,正在推进其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萨克帕斯锂矿项目。这个矿来头不小,被称作美国已知最大的锂矿之一,而锂正是眼下最抢手的战略资源之一:电动车、手机、储能系统,样样都离不开它。可问题是,全球锂供应链长期由中国主导,美国一直想打破这种依赖。于是,这座矿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个商业项目,更成了国家能源安全棋盘上的一枚关键棋子。
早在2024年,美国能源部就和美洲锂业谈妥了一笔高达22.6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协议。初衷很明确:支持本土清洁能源发展,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链自主化。但计划赶不上变化,锂价从去年的高点一路下滑,市场环境急转直下,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开始打上问号。如果矿建不起来,一切战略构想都是空谈。
怎么办?美国政府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从“债主”变成“股东”。根据最新修订的协议,能源部不仅保留贷款支持,还追加了超过1亿美元的股权投入,正式持有项目5%的股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说得坦率:“我们得确保这矿能建成,这对美国至关重要。”在他看来,与其让资金打水漂,不如用股权绑定利益,让项目更有动力活下去。
这笔交易也被设计得更具“商业味”。政府不再只是单方面输血,而是以更市场化的方式参与进来,既降低纳税人的风险,也倒逼企业去筹集更多外部资金。赖特强调,美洲锂业还得自己想办法补上资金缺口,政府不会全包。这种“债务+股权”的组合拳,正体现了当前美国产业政策的一个新趋势:国家深度介入,但力求不破坏市场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笔贷款最初是在拜登政府时期推动的,但如今的调整却发生在特朗普政府重新审视前任清洁能源项目的大背景下。讽刺的是,无论是谁执政,对战略资产的控制力都在加强。此前,美国政府通过“黄金股”机制介入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案,确保外国买家无法完全掌控这家战略企业;在科技领域,也与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达成出口限制协议,防止高端AI芯片流向中国。
这一次对锂矿的持股,不过是这条逻辑线上的又一环。国防部早已出手,斥资数十亿美元并持有稀土企业MP Materials 15%的股份,为的就是牢牢攥住从开采到加工的完整链条。锂和稀土,看似冷门,实则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底层支柱。
资本市场显然读懂了信号。消息公布后,美洲锂业在美国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飙升超过34%。投资者明白,有政府背书的项目,成的概率大得多。不过,美洲锂业方面对此保持沉默,拒绝置评;通用汽车作为项目合作方,也未回应媒体询问。热闹之外,仍有不少细节藏在幕后。
说到底,萨克帕斯矿的命运早已超出一家企业的范畴。它牵动着美国摆脱资源依赖的野心,也映射出全球关键矿产争夺战的升温。当一座矿山不再只是挖矿的地方,而成为国家竞争力的试金石时,每一吨碳酸锂的产出,都不再只是数字,而是战略筹码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