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定义中国电商时代的阿里巴巴,如今正以一场规模空前的科技豪赌,试图撕掉“零售平台”的旧标签,重塑自己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技术支柱。
自2022年底 ChatGPT 掀起全球 AI 浪潮以来,阿里已悄然完成超过33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对象从大模型公司 Moonshot、MiniMax,到人形机器人 Limx Dynamics 与 X Square Robot,再到 AI 视频生成工具 PixVerse——每一笔资金流向,都在为其构建一个横跨“芯片、模型、应用、终端”的全栈智能生态。
这不是财务层面的分散布局,而是战略核心的彻底迁移。今年2月,阿里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将在 AI 与云计算基础设施上投入3800亿元人民币(约534.2亿美元)。
仅过去一年,实际支出就已突破千亿元。Counterpoint 分析师孙伟直言,如此规模的投资强度,在中国私营企业中前所未有,其资本开支轨迹已可比肩硅谷巨头。
资本市场迅速回应:阿里美股年内涨幅超90%,最新一轮上涨动力,来自其自研 AI 芯片成功赢得国内大型电信运营商订单——这标志着曾因美国芯片禁令而被迫搁置云业务上市计划的阿里,正强势重返技术主赛道。
云计算已成为这场转型的核心引擎。最新财报显示,受 AI 模型训练需求激增推动,阿里云收入同比猛增26%至334亿元人民币。
这一增长背后,是管理层在经历阵痛后的战略聚焦:2023年底放弃分拆云业务上市,转而将资源集中于 AI 底层能力建设;调整管理架构,强化技术导向而非销售驱动;顶住外部压力,坚持自主研发推理与训练芯片。
早期顾问、BDA 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评价道:“公司执行力显著提升,重点前所未有地清晰——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让阿里在AI时代拥有天然优势。”
阿里的野心不止于软件层或服务层。它正同步推进硬件突围:自研AI芯片支撑大模型运行,投资机器人初创公司布局具身智能,甚至计划推出对标 Meta 的 AI 眼镜产品。在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阿里发布的大模型已跻身全球前十榜单。
彼得森资本合伙人马修·彼得森指出:“芯片、AI、云计算——这些价值尚未充分反映在股价中。阿里完全有潜力在未来五年内,从当前不到4000亿美元市值,跃升至万亿美元级别。”
他管理的基金三年前开始重仓阿里,目前持仓占比近20%,坚信其投入“绝对合理”:“在这个行业,不烧钱就做不成顶尖玩家。”
当然,电商仍是阿里的现金奶牛。面对拼多多和抖音在直播带货领域的猛烈攻势,阿里今年也不得不卷入补贴大战,甚至让高德地图切入本地生活服务,直接挑战美团的商户排名体系。
但所有这些动作,在管理层眼中都只是“锦上添花”。正如彼得森所言:“电商提供的现金流,是为了让阿里能在高科技领域抓住每一个机会。”
Counterpoint 分析师孙伟更直白地将阿里定位为“谷歌+亚马逊”的混合体:既拥有前者在AI与芯片上的技术纵深,又具备后者在电商与云服务上的商业规模。
这一转型也暗含深刻的政治逻辑。2021年,阿里因垄断行为被罚28亿美元,成为互联网监管风暴中的标志性案例。此后数年,公司一度陷入战略迷茫与组织内耗。如今,当国家将人工智能视为科技自立、对抗西方封锁的核心战场,阿里的重金投入恰恰契合了政策风向。
克拉克指出:“政府对‘烧钱换市场’的补贴模式日益警惕,但对核心技术攻关却高度鼓励。今天的阿里,已从销售驱动型公司蜕变为技术驱动型实体——这正是国家需要的‘国家级参与者’。”
从淘宝改变中国人购物方式,到阿里云承载千万企业数字化,再到今天 All in AI 争夺未来十年话语权,阿里的蜕变充满戏剧性与必然性。它曾因错失移动互联网风口被质疑,因内卷于价格战被诟病,如今却以最硬核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
534亿美元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生死赌注。当电商增长见顶、流量红利消退,唯有技术主权才能构筑新的护城河。
问题是:在全球 AI 竞赛中,阿里真能跑赢时间、跑赢自己吗?它的万亿美元梦想,究竟是狂想,还是下一个时代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