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寂静的实验室和风洞中,一场关乎未来制空权与高端装备话语权的竞争正在悄然推进。没有硝烟,却可能重新划分科技与产业的全球版图。中国近期展示的鹰击-19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正式亮相的该类武器系统。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款新装备问世,更揭示出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系统性崛起。
高超音速飞行,通常指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行状态。目前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依靠火箭助推、再进入无动力滑翔的阶段,例如我国的东风-17;另一种则是像鹰击-19这样,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现全程吸气式推进。后者技术难度极高,却也因此带来更优的性能——它不仅可以在大气层内实现灵活机动、更难被拦截,还能借助大气中的氧气替代氧化剂,从而大幅降低自重、提升速度和射程。
然而这条技术路径布满荆棘。业内常用“在飓风中点燃火柴”来比喻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工作环境——要在极高速气流中实现燃料的稳定混合与燃烧,其难度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弹体表面因气动加热会产生超过2000摄氏度的高温,这对材料、结构和热管理技术提出近乎极端的要求。此外,高速飞行产生的等离子鞘会导致无线电信号中断,必须依靠多模复合制导才能实现精确控制。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似乎已实现系统性突破。这不仅得益于科研人员的长期攻坚,更与国家持续投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比如我国自主研发的JF-22风洞,其直径达4米,可模拟25-40马赫的飞行环境,为全尺寸试验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类风洞的存在,使得中国能够进行更多真实工况下的试验验证,大大缩短从理论设计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周期。
相比之下,美国虽然早在2004年就通过X-43A验证机实现了接近10马赫的飞行,但受限于试验设施规模(如美国Tunnel 9风洞直径仅1.5米),其工程化进程近年来明显放缓。2024年8月,美国海军因预算超支和性能未达预期,取消了HALO高超音速导弹项目,目前仅剩空军的HACM项目仍在研制中。有分析认为,美国过于依赖计算机模拟而缺乏全尺寸试验能力,是其高超音速武器发展受阻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则凭借其深厚的导弹技术底蕴,率先实现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列装。2019年,“先锋”高超音速滑翔弹投入使用;此后,“锆石”吸气式导弹也完成部署,据称速度可达9马赫,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已服役的超燃冲压动力导弹。不过,“锆石”的具体外形和性能参数仍未完全公开,显示出这一领域极高的战略敏感性和保密要求。
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径——通过系统布局、稳步推进,逐步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飞天一号”成功实现火箭动力到超燃冲压动力的模态转换;如今鹰击-19的亮相,则标志着中国在工程应用阶段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突破不仅体现了单点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国家在跨学科整合和系统工程管理上的成熟能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高超音速竞争远不止是军事领域的博弈,更是一场围绕未来空天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制定权的竞争。这项技术牵引着一系列高价值产业的发展——包括新材料、精密制造、动力系统、控制算法等。一旦某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确立领先优势,其带来的将是高端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技术外溢的广泛红利。
具体到产业层面,高超音速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新的产业集群。例如耐高温复合材料、热防护涂层、高速传感与控制设备等细分领域,都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这些技术也有望向民用领域扩散,为商业航天、高速运输等未来产业奠定基础。
在这场静悄悄却极其关键的技术竞赛中,中国正在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系统创新能力。从基础科研设施建设,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系统集成与工程化应用,中国似乎正在走通一条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高超音速技术从“突破”走向“引领”的关键时期。随着相关装备的逐步成熟和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中国不仅有望改变区域战略平衡,更可能在全球高科技装备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这场竞赛的最终赢家,很可能将是那些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