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贸易博弈中,成本究竟由谁承担?根据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答案可能与美方宣称的“胜利”截然相反。
这份来自北京顶级投行的分析指出,中国出口商仅承担了特朗普政府4月发起的关税成本中约9%的份额,远低于全球其他出口国40%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中国供应链在国际市场中的深层韧性,也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中一场静默而复杂的成本转嫁游戏。
中金公司分析师通过回归分析,比对了装运规模、关税税率与美国进口价格的变化,试图厘清关税负担的分配机制。数据显示,2025年4月至7月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平均价格下降了2.4%,而同期实际关税税率却飙升27个百分点。
这一背离现象表明,中国出口商并未简单地将成本转嫁给美国买家,而是通过压缩自身利润、降低报价来维持竞争力。
报告指出:“美国进口商处于供应链中部,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市场,也难以将负担完全转嫁给出口商,因此他们通过压缩利润率来应对。”最终,美方进口商承担了约一半的关税成本,美国消费者则消化了剩余的8%至10%。
这一发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等官员宣称的“关税胜利”形成鲜明对比。中金公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中国的视角:中国出口商凭借强大的生产效率、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在谈判中保有相当的议价能力。
尽管9%的负担看似轻微,但其背后是中国企业利润空间的持续挤压。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可能已通过第三国转运,使得整体数据未能完全反映真实压力。
相比之下,东盟、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商则承担了更高的成本比例,分别达到20%和37%。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即便在关税壁垒下,其综合成本优势仍难以被轻易替代。
中金公司指出,这一结果也得益于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对出口企业利益的保护。此前,一些美国零售巨头曾向中国供应商提出高达66%的“关税分摊”要求,而最终10%的实际分担率表明,中方在阻止企业单方面承受冲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短暂的休战并未带来真正的喘息。尽管中美在8月12日达成协议,将不稳定的关税休战延长90天,市场期待持久协议的曙光,但许多出口商仍深陷订单荒。
一位浙江照明出口商在微信上坦言:“之前的订单都发完了,现在又没新订单了。”他迫切希望接下任何新单以维持工厂运转,甚至开始考虑将生产线迁往东南亚。
“未来的布局极具挑战性,一些产能可能不得不闲置。”他的困境并非孤例,反映出即便关税暂缓,全球需求疲软与供应链重构的长期阴影依然笼罩。
中金公司预测,若有效税率维持在16%至17%的水平,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将因此上涨约1个百分点,核心CPI上涨1.1个百分点,压力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
通胀的最终落点仍是美国本土,这使得关税政策的实际收益愈发存疑。进口商的利润压缩、消费者的价格上涨、中国企业的订单压力,共同构成了一场没有真正赢家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