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今年新增的550亿美元关税账单,最终落款人并非外国供应商,也不是终端消费者——美国企业正默默签下自己的名字。
从底特律的汽车巨头到街角的花店,无数美国公司成为了关税的第一支付人。当货轮驶入港口,通用汽车、耐克等企业,或是物流服务商、零售商便会支付特朗普政府设置的额外税单。
问题在于:谁将为这份账单永久埋单?经济学家曾预测成本将流向供应商或消费者,但现实给出了意外答案。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谁先涨价,谁就可能失去顾客。”经济学家这样揭示企业的两难境地。
通用汽车二季度为汽车进口缴纳了逾10亿美元关税,但CEO玛丽·博拉坦言尚未全面提价;旗下拥有Jeep品牌的斯特兰蒂斯则被关税直接削去3500万美元净利润。
在耐克,10亿美元的年利润损失主要集中在上半年,CFO马修·弗兰德承诺今年晚些时候产品将进行“精准”提价。

数据揭示了企业的普遍困境:美国商品平均实际关税税率已从去年的2.3%飙升至17%,但进口价格指数却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外国供应商并未大幅降价分担压力。
高盛分析师指出中国等国企业最多承担了20%的关税成本,距离特朗普“外国买单”的承诺相距甚远。
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新墨西哥州花商莎雅·卢塞罗眼看着南美玫瑰的批发价从每支1.15美元跳升至2.15美元,中国产花环更是猛涨近六成。
她将一打玫瑰花束价格提高9美元后,单笔花艺利润骤减八成。“必须在丢失客户和维持生存间找到平衡。”她选择精简产品线并请求社区捐赠花瓶以节省成本。
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也难以独善其身。五月其香蕉售价因中美关税每磅上涨4美分。尽管CFO约翰·雷尼在投资者会议上宣称“将继续当价格领导者”,但沃尔玛已悄然削减烧烤炉等高关税商品采购量。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直接点名:“沃尔玛和中国应该自己消化关税”,导致多家零售商在财报中紧急澄清“暂不涨价”。
在商业决策之外,关税机制本身就暗含传导阻滞效应。关税的初衷是通过提升进口品价格保护本国产业,但短期内供给弹性远低于需求弹性,导致大部分关税成本淤积于进口商环节。
当通用、耐克等巨头尚可延迟涨价,中小贸易商却陷入“涨价流失客户,不涨侵蚀利润”的泥潭。
“美国企业目前承担着绝大部分关税成本。”晨星首席经济学家普雷斯顿·考德威尔点破了这场静默的成本消化战。随着美日15%关税协议达成、美欧同类谈判推进,进口商品可能迎来新一轮涨价潮。
眼下美国企业仍在关税漩涡中独自挣扎,但这张巨额账单终将以某种形式传导至经济链条的末端——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