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六小龙”起飞之地、浙江省杭州市将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
据澎湃新闻和《杭州日报》报道,杭州市教育局星期五(8月22日)宣布,从新学期开始,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
根据课程纲要明确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能与人工智能设备进行简单互动;三四年级学生要会使用人工智能获取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设计、创作简单作品;五六年级学生则要了解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等模型的基本结构等。
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通过动手实践,亲历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模型推理的全流程,体验用人工智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积极且前瞻性的事儿,尤其考虑到杭州作为中国AI“六小龙”(像阿里、网易、海康威视等科技企业的发源地)的大本营,这步棋下得既及时又接地气。AI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早点让孩子们接触,能帮他们从小培养数字素养,避免长大后被科技甩在身后。简单说,这不光是教育升级,更是国家竞争力投资。
从课程设计上看,它挺务实的:小学低年级从玩儿互动起步,避免枯燥;中年级教用AI工具创作,激发创意;高年级和初中则深入模型和实践,这能让学生不只“会用”AI,还懂点“为什么”。这比单纯的编程课更全面,能培养批判性思维,比如理解AI的局限性,避免盲目信任算法。
益处显而易见:根据教育部相关指南,这类教育能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还能为AI伦理打基础,避免未来社会问题。 比如,孩子们学着数据准备和模型训练,就能体验AI怎么帮解决真实问题,像用AI分析环境数据或优化交通。
当然,也不是没挑战。最大的问题是执行:教师得先懂AI,不然课上成鸡飞狗跳。杭州发布了教师素养框架,这点不错,但全国推广时,农村或资源少的学校可能跟不上,导致数字鸿沟加大。 另外,AI工具容易被滥用,比如学生用它抄作业或生成假内容,这就需要强调伦理教育,避免“AI教辅”变成作弊神器。 隐私和安全也得警惕,小孩玩AI设备,别让数据被滥采。
对比国际,中国这步走得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到2022年只有15个国家把AI纳入国家课程,像阿根廷教编程机器人、葡萄牙有国家培训。 美国有政策,但更多靠地方;欧洲如比利时注重教师培训。 杭州的10课时起步,结合教育部2030年普及目标,感觉中国在AI教育上领先一筹,能帮国家抢占高地。但要成功,得慢工出细活,别急于求成。
总的来说,我看好这事儿——AI时代,教育不跟上,就等于让孩子带刀上战场却不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