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第一个周日的清晨,奶茶店主王思(化名)像往常一样点开外卖接单系统,眼前的景象让她始料未及 —— 接单打印机像脱缰的野马般疯狂吞吐订单,短短十分钟,打印纸就堆成了一座小山。那天,她的门店一口气出了 1339 杯奶茶,所有店员连轴转,直到深夜 12 点才收工。
这只是过去两周外卖大战中的一个缩影。表面上看,这场由平台掀起的战事里,消费者抱着 "0 元购"" 满 18 减 18 元 "的优惠狂欢,骑手们趁着爆单日入过千,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京东等平台也接连晒出创纪录的订单" 战绩 ",仿佛一副多方欢喜的图景。
但热闹之下,寒意早已蔓延。
加盟商的甜蜜陷阱:爆单≠盈利
"现在看到订单量涨,心里只剩发慌。" 头部茶饮品牌加盟商刘星(化名)的话,道破了不少商家的处境。他合伙经营的 20 多家奶茶店,在外卖大战初期曾因营收猛增而兴奋,如今却被无形的压力裹挟。
这场从年初烧到年中的外卖战火,愈演愈烈。早期由京东点燃的战事,如今主力悄然切换 —— 淘宝闪购(饿了么)与美团冲到前排,砸下巨额补贴:过去两周,淘宝闪购抛出发 "满 18 减 18 元" 的大额红包,美团外卖推出 "0 元购",两家日订单量分别飙至 8000 万和 1.5 亿。
可平台数据飙升的背后,成本正悄悄转移到商家身上。刘星展示的活动细则里,一杯标价 13 元的茶饮,平台搞 "0 元购" 时,商家要承担 3 元成本;而像 "满 8 减 10 元" 这类红包,几乎全由商家兜底,这让门店实收金额连 50% 都不到。再加上爆单时不得不加派人力的支出,"利润薄得像层纸",刘星叹气说。
更让他焦虑的是 "被绑架" 的无奈:"你参不参加活动,直接决定生死 —— 参加了业绩飞涨,不参加就跌掉一半还多。" 可竞争对手都在场上,他只能被动卷入。
堂食与外卖的失衡更埋下隐忧。对茶饮店而言,堂食利润本就高于外卖,正常比例约为 3:7。但这两周,刘星的门店外卖占比飙到 90%,堂食大幅缩水。"那些租在黄金地段、租金高昂的店,这可不是好兆头。"
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更让商家心头发紧。有消费者直言,曾在汉堡王门口点外卖,自己取餐比到店便宜近 20 元。这种习惯一旦固化,线下利润怕是要被进一步蚕食。
供应链的无声承压:量增反利减
有人以为,外卖大战带火的订单量会让供应链赚得盆满钵满 —— 从包装到原料,全链条订单暴增,甚至被称作 "外卖铲子股" 的上市公司股价都跟着上涨。但身处其中的供应商,却笑不出来。
王军(化名)所在的果汁生产企业,是多家头部茶饮品牌的原料供应商。"订单量确实涨了,但利润反而降了。" 他坦言,下游茶饮品牌正逼着他们降价,幅度最高达 10%,源头正是今年 4 月起的外卖大战。
"平台和品牌拼价格,最后压力全压到我们头上。" 王军无奈道,供应商话语权弱,只能靠走量维持,"全年利润肯定受大影响",他对这场大战的未来毫无乐观可言。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加盟商透露,品牌方一边逼着供应商降价,一边却没给加盟商让利,"说不定是想靠这个提升自己的供应链收入"。
喧嚣中的警示:监管与行业的共同呼声
这场 "内卷式" 补贴早已引发警惕。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要求严格遵守法规,规范促销、理性竞争,共建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多方共赢的生态,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此前,多家行业协会已率先发声。7 月 15 日,中国烹饪协会指出,平台高额补贴让外卖价低于堂食,大量消费者转至线上,挤压堂食空间,不少餐饮企业陷入 "有单无利" 甚至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同日,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也提到,大量企业陷入 "不参与无流量、参与就亏损" 的恶性循环,依赖堂食的实体店更是苦不堪言。
连平台内部也有人敲响警钟。某平台负责人直言,当下订单量泡沫严重,"内卷没意义,是对行业的伤害",尤其对正餐品牌来说,外卖补贴大战打乱了堂食秩序,根本不可持续。
烧钱竞赛的终局:亏损已成定局?
这场大战的烧钱力度,早已超出想象。高盛预测,仅今年二季度,美团、京东、阿里在外卖上的投入就达 250 亿元;未来 12 个月(今年 7 月至明年 6 月),阿里外卖业务将亏损 410 亿元,京东亏损 260 亿元,美团息税前利润将减少 250 亿元。
知名天使投资人郭涛分析,美团、阿里、京东等巨头角逐即时零售这片 "万亿蓝海",本质是争夺用户 "即时可得" 的消费习惯,更是卡位未来本地生活服务的话语权。补贴或许是入场券,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供应链效率、场景覆盖与生态粘性。
只是眼下,在订单量飙升的喧嚣里,商家的利润被挤压,供应商的成本在转嫁,行业的生态在失衡 —— 这场看似热闹的外卖大战,留下的或许更多是难以愈合的行业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