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创下历史新高,批发销量突破250万辆,同比增长15%。然而,繁荣背后,车企间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正威胁行业健康发展。新能源车企深陷“降价漩涡”,吉利、小鹏、零跑等品牌折扣力度甚至超过行业龙头比亚迪。无休止的价格战不仅侵蚀利润,还可能阻碍行业长期发展。以下分析探讨价格战不可取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销量激增的背后:政策与激励双轮驱动
根据瑞银集团最新研报,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表现强劲,批发销量达250万辆,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8%;零售销量210万辆,同比增长18%;产量同比增长13%。出口市场同样火热,6月出口量达48万辆,同比增长28%。
这一亮眼成绩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强力推动以及车企不断加码的购车优惠。数据显示,6月经销商库存指数为1.42个月,较5月的1.38个月略有上升,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微妙变化。
价格战愈演愈烈:谁在“最狠”降价?
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车企普遍加大零售折扣力度。瑞银指出,吉利、小鹏和零跑的降价幅度均超过比亚迪,具体表现如下:
吉利:折扣扩大3.1个百分点,E5、星舰7和星愿等车型降价力度尤为显著。
小鹏:G6、P7+和Mona M03等车型折扣增长3.5个百分点,位居行业前列。
零跑:C01、C11和C16等车型折扣增加1.2个百分点,持续加码促销。
相比之下,比亚迪虽在5月23日启动新一轮降价,额外提供0.6个百分点折扣,但其竞争对手的降价策略更为激进。7月1日,比亚迪减少零售激励后,市场密切关注其他车企是否会跟随调整,暂停价格战。
价格战不可取:利润与信心双重受损
无休止的价格竞争对车企和市场均构成威胁:
利润侵蚀:大幅折扣直接压缩车企盈利空间。瑞银警告,持续的价格战可能导致部分车企陷入亏损,尤其是中小型新能源车企。
市场信心受挫:频繁降价可能引发消费者“持币待购”,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扰乱市场秩序。
品牌价值受损:长期低价策略可能削弱品牌溢价能力,影响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投入。
在政府“反内卷”政策引导下,暂停价格战或将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车企股价表现。当前,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市场情绪已偏负面,适时调整策略尤为关键。
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
尽管价格战带来挑战,新能源车市场仍展现强劲动能。6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124万辆,同比增长27%,渗透率稳定在50%,上半年累计渗透率达48%,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纯电动车销量增速尤为突出,是插电混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的两倍。
从企业表现看,比亚迪以30%的市场份额领跑,6月销量37.8万辆(纯电动车20.7万辆,插电混动车17.1万辆)。特斯拉销量7.2万辆,环比增长16%。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提升2.2个百分点,欧洲和日本品牌则分别下滑1.6和1.1个百分点。
结理性竞争才是长远之道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与企业创新,但无序的价格战正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车企应从追求短期销量转向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减少对折扣的依赖。政府反内卷政策的推进为行业提供了调整窗口,率先退出价格战的车企或将在盈利能力和市场信心上占据先机。未来,理性竞争与可持续发展才是新能源车市场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