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酝酿对中国制造的岸边起重机征收高达100%关税的提案,在美国港口业掀起巨浪。港口运营商警告,此举将使关键设备升级成本暴增数千万美元,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航运业官员透露,新关税将叠加在拜登政府对中国起重机征收的25%关税基础上,形成双重打击。港口和码头运营商直言,许多设备早在关税提案前就已签订合同,而中国以外起重机的稀缺性更让行业陷入被动。
上海振华重工(ZPMC)占据美国港口近80%的岸桥市场份额,芬兰科尼、德国利勃海尔等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美国政府数据显示,中国生产全球超70%的岸桥起重机,这种绝对优势引发华盛顿的安全忧虑。官员指控部分中国起重机装有"间谍设备",并将控制关键基础设施视为国家安全威胁。
但现实困境在于:中国起重机不仅供应充足,价格更比最便宜竞争对手低数百万美元。一台中国岸桥起重机均价约1500万美元,已成为港口运转的经济支柱。港口高管坦言,美国本土根本没有替代供应商,而海外中小制造商也无力承接需求转移。
休斯敦港首席执行官查理·詹金斯今年初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作证时指出,与美国起重机制造商沟通后得出结论:建立本土产能需要十年周期。仅休斯敦港未来六年就需要22台新起重机,若加征关税,潜在成本将飙升1亿美元。
订单交付周期长达两年的现实,让港口业者急求缓冲期。他们呼吁政府对2024年底前签约的订单给予豁免,并为新订单设置三年关税宽限期——这既是给美国制造业的成长窗口,也是盟国制造商扩产的喘息之机。
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倒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决定自10月中旬起,对中国建造的停美船舶征收费用。更令汽车行业紧张的是,该机构正考虑对外国制造汽车运输船加征费用,美国商会警告这将导致车价上涨300美元并加剧车辆短缺。
海滨雇主协会主席卡尔·本泽尔多次赴白宫陈情:"官员扬言要不惜代价阻止我们购买中国设备,但产业转型需要过渡期。"当产业生态重构需要十年周期,而政策闪电战只给数月缓冲,这场关税博弈已不仅是贸易争端,更是对美国供应链韧性的极限测试。港口业者的呐喊背后,是全球化产业链被政治铁幕撕裂时的金属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