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4 日,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宣布的临时取消作物出口关税政策,在短短 48 小时内便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出口热潮。该政策旨在增强国家财政实力,增加外汇市场的美元供应,一经推出便迅速吸引了邦吉全球公司(Bunge Global SA)、嘉吉公司(Cargill Inc.)和路易达孚公司(Louis Dreyfus Co.)等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商,他们纷纷抓住机遇,迅速锁定出口订单。
根据阿根廷农业部的数据,此次出口热潮涉及近 2000 万吨油籽和谷物,创下了自 2011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然而,48 小时后,关税迅速恢复,大豆出口关税重新设定为约 25%,玉米和小麦则约为 10%。这一短暂的政策窗口,在阿根廷农业领域引发了剧烈的震动与争议。
政策引发的出口热潮
米莱的关税豁免政策,意在通过刺激出口来增加外汇储备,缓解阿根廷长期以来面临的美元短缺问题。政策宣布后,贸易商和农民迅速行动起来,在短短 48 小时内就锁定了价值约 70 亿美元的出口订单。帕拉纳河沿岸的贸易中心成为了这场出口热潮的核心地带,当地交易员古斯塔沃・帕塞里尼(Gustavo Passerini)表示:“我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交易场面。” 他还提到,类似的情形只有在 2007 年阿根廷提高出口关税时出现过,但此次的规模和速度都远超以往。
这一出口热潮不仅对阿根廷国内市场产生了影响,还在全球粮食市场激起了波澜。由于美国大豆农民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阿根廷和巴西的生产商获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当前,市场的关注点已转向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会谈,此次会谈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全球大豆贸易格局。
农民的愤怒与不公感
尽管米莱的关税豁免政策使得作物价格有所上涨,大豆价格从豁免前的每吨不到 300 美元上涨至约 350 美元,市场分析师洛雷娜・达安杰洛(Lorena D’Angelo)指出,贸易商将约 60% 的价格上涨红利传递给了农民,但许多农民仍对政策效果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贸易商在这一短暂的政策窗口中获取了最大的利益,而农民却未能充分分享到红利。
潘帕斯地区的一位农民圣地亚哥・费尔南德斯・德毛西翁(Santiago Fernandez de Maussion)愤怒地表示:“政府让出口商成了最大的赢家,而我们这些农民却在为盈利苦苦挣扎。” 阿根廷农业协会 CIARA - CEC 在声明中指出,此次 “特殊计划” 引发了作物销售的热潮,贸易公司正在加紧运作以履行出口合同。截至 9 月 24 日,农民已销售超过 3500 万吨作物,占预计总供应量 5700 万吨的 62%。然而,能够继续持有库存的农民多为资金实力较强的群体,他们将作物储存在筒仓中,等待更高的价格。这种库存减少的趋势虽然增强了农民的议价能力,但也加剧了他们对贸易商的不满情绪。
米莱政策解放农业?
农业是阿根廷经济的支柱,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政府频繁的政策干预使得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与邻国巴西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米莱作为一位自由主义总统,曾承诺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来 “解放农业”,但这一承诺尚未完全兑现。
农民奥古斯托・麦卡锡(Augusto Mc Carthy)表示:“我们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却总是背负最重的负担。出口商不应该独占属于我们的利益。” 尽管如此,米莱在 9 月 30 日的电视采访中强调,作物价格的上涨证明农民正在从这一政策中受益,他试图以此来安抚农民的不满情绪。但对于许多农民来说,短期的价格上涨远远不足以弥补长期的政策不确定性和生产成本压力。尤其是贸易商已承诺在未来数月内出口 1240 万吨大豆,这意味着在下一季丰收前,市场库存将进一步减少,农民的议价能力可能会继续增强。
此次 48 小时的关税豁免,无疑为阿根廷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但同时也暴露了农业领域的深层矛盾。贸易商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政府政策的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都为阿根廷农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米莱政府的自由化改革能否真正为农业注入活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稳定的政策,以确保他们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而对于贸易商来说,如何在履行大规模出口合同的同时,应对市场波动和农民的压力,将是未来几个月面临的重大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阿根廷的农业政策和市场动态将继续成为全球粮食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