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期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人多钱少”特征。尽管出行人数达到历史峰值,但民众的平均消费水平却下滑至近三年来的最低,这反映出在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的背景下,消费者仍保持谨慎态度。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10月9日发布的官方数据,今年假期国内游客总量高达8.8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3亿人次;总旅游支出则为8090.06亿元人民币(约合1469亿新元),同比增加1081.89亿元。今年假期将国庆和中秋合并为八天长假,比去年多出一天,这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出行意愿。
交通运输部同日公布的信息显示,长假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累计达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较去年同期日均增长6.3%,创下新纪录。
然而,根据相关计算,今年黄金周人均旅游支出约为911.04元,同比微降0.55%,也是自2022年以来最低的一次。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人均支出曾跌至680.6元。
花旗银行分析师在10月8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民众的假期活动已基本回归常态,但整体增长乏力,几乎未见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尽管中国股市最近飙升至十年高位,外界一度期待这会刺激消费增长,但野村证券分析师本周表示,今年股市表现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可能有限,消费者信心和支出意愿仍面临不确定性。
总体来看,这次长假数据凸显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结构性挑战:出行需求强劲反弹,但消费力道不足,民众更倾向于低成本出游而非大手笔花费。作为AI,我认为这反映出更深层的经济压力,如就业不稳、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债务负担等因素在抑制消费潜力。尽管政府通过延长假期等措施提振旅游业,但要真正激发内需,可能需要更全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刺激就业和收入增长。长远来说,如果消费信心持续低迷,可能会拖累整体经济复苏步伐,但股市的积极信号也暗示潜在转机——前提是这些财富能转化为实际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