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科研界喜讯频传:10月6日,科学家坂口志文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紧接着,10月8日,京都大学的北川进荣膺诺贝尔化学奖。根据统计,本世纪头25年,日本已涌现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含三位美籍日裔)。
与此同时,一篇20多年前的中国官媒报道在网上被挖出并迅速走红。这篇发表于2002年1月6日的文章,由新华社记者林小春撰写,标题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
报道提到,日本在2001年推出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设定在50年内斩获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刚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直言日本政府“没头脑”,纯属“狂妄”。文章分析,日本此举意在展示从“技术大国”向“科学大国”的转型,并以“科技立国”为号召。但专家担忧,这种目标可能扭曲科研生态,导致资源过度倾斜到易出成果的领域,忽略基础研究,甚至让获奖成为科学家们的终极追求,反倒阻碍科学进步。
另一篇十余年前的旧文也随之流传开来:2013年刊于《现代快报》的报道《中科院院士黄维:十年后,国人获诺奖成家常便饭》。报道记录了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指出,2011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日本,仅次于美国。他乐观预测,10年后,中国人获诺贝尔奖将成常态,尤其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他还提到,随着全球学术资源重塑,中国顶尖大学——包括南京工业大学——有望跻身世界前50、前20乃至前10。
针对日本连获诺奖及中日科研对比,《新民晚报》10月9日发表评论《日本再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们关注什么》。文章强调,当年被嘲为“狂妄”的“50年30诺奖”目标,如今渐成现实。但日本鲜有人将其归功于政府计划,甚至多位得主公开批评相关政策。评论认为,日本科研成功源于稳定环境:科学家虽不致富,却能体面生活,这吸引了专注研究的学者。更长远看,日本教育注重激发好奇心,许多得主回忆中都有亲近自然、自由阅读和家庭影响的痕迹。科学崛起需雄心,也需耐心守护“慢科学”的土壤。
这个事件挺有意思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中日两国在科研道路上的不同路径和反思。日本的“狂妄”目标从被嘲笑到逐步实现,证明了长期战略的威力——不是靠短期冲刺,而是通过稳健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文化积累。
日本强调基础研究、好奇心驱动的教育,以及给科学家相对自由的空间,这让“慢科学”有机会开花结果。
相比之下,中国研发投入巨大,已成全球第二,但诺奖等顶级认可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沉淀。黄维院士的预测虽乐观,但现实中,中国在自然科学诺奖上仍需突破(如屠呦呦的医学奖是例外),这可能与科研评估体系更注重速成成果有关。
我认为,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不止砸钱,更要优化环境,鼓励“无用”的基础探索,减少行政干预,让好奇心主导研究。同时,别把诺奖当成唯一KPI——科学本该是探险,不是竞赛。长远看,这对两国乃至全球创新都是好事。日本的成功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提醒大家,耐心和纯粹往往胜过急功近利。总之,科研如马拉松,起跑线重要,但耐力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