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起实施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规定,贵金属、宝石从业机构(包括零售、回收等)在单笔或单日累计现金交易达10万元(含)或等值外币时,需履行反洗钱义务,包括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等。
个人买金是否受影响?
1.现金交易超10万元需配合调查
- 若消费者使用现金购买或回收黄金、珠宝且金额超限,需配合机构完成身份核实(如出示身份证、护照等)。
- 刷卡、转账等非现金交易不受此限制,因银行已通过支付系统完成身份核验。
2.实际影响有限
- 当前金价较高,但普通消费者大额现金交易较少,多数通过银行卡支付。
- 典当行等机构表示,无论金额大小均会登记客户信息并上传公安备案,新规对其现有流程影响较小。
为何设定10万元现金门槛?
1. 平衡监管与成本
- 我国反洗钱监管遵循“风险为本”原则,10万元标准兼顾打击犯罪与降低社会成本。
2. 与国际接轨
- 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建议对1.5万美元(约10.75万元人民币)以上现金交易加强监管,我国标准与之基本一致。
为何重点监管贵金属和宝石交易?
1.洗钱高风险领域
- 贵金属、宝石具有高价值、易携带、交易匿名性强等特点,常被用于洗钱和恐怖融资。
- FATF已将其列为“特定非金融机构”,要求履行反洗钱义务。
2.填补监管空白
- 我国新《反洗钱法》将贵金属、宝石交易商纳入监管,《办法》是落实法律的具体举措。
- 此前央行反洗钱罚单多针对金融机构,此次扩展至贵金属行业,体现监管全覆盖趋势。
未来监管方向
1. 机构需加强合规
- 从业机构需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强化员工培训,提升可疑交易识别能力。
2. 科技助力监管
-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交易监测,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
新规旨在堵住洗钱漏洞,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有限,但标志着我国反洗钱体系进一步完善。未来,贵金属行业需适应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共同维护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