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09.04 1.15%
|
深证成指 12540.1 3.48%
|
恒生指数 25374.25 1.26%
|
纳斯达克 21707.69 0.98%
|
日经225指数 43012.04 1.01%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264 文章
27252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区块链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港企抢筹加密货币背后
2025年09月05日 03:15    
收藏  
举报
当博雅互动宣布持有逾3600枚比特币,当IVD医疗控股披露购入五千余枚以太币并计划三年投入30亿港元加仓,当华兴资本与云锋金融这类背景显赫的金融机构也出现在加密资产买家名单中,一个趋势已无法被忽视:部分香港上市公司正将加密货币视为资产配置的新选项。这并非偶然的投机行为,而是一场在特定市场环境与资本逻辑下催生的结构性转变。
 
推动这一变化的,首先是外部市场的示范效应。在美国,以Strategy(原MicroStrategy)为代表的数字资产财务(DAT)公司模式已被验证为一种有效的资本市场叙事。该公司自2020年起大规模购入比特币,其股价随之飙升,过去一年涨幅达164%。这种将企业资产负债表与加密资产深度绑定的策略,不仅重塑了公司估值逻辑,更吸引大量机构与散户资金涌入。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投资一家持有比特币的上市公司,成了间接参与加密市场的合规通道。这种模式的成功,为香港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蓝本。
 
与此同时,加密资产本身的价格走势也为“入局”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一年,比特币上涨约90%,以太币涨幅超过80%。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企业宣布购入加密货币,几乎等同于向市场释放“拥抱未来”的信号。尽管企业官方多将此举解释为对Web3技术的探索或对通胀的对冲,但资本市场的真实反应却指向另一个更直接的动因:股价提振。历史经验表明,发布“加密储备”公告的企业,往往能迅速获得市场溢价。这种短期激励机制,无疑强化了管理层采取类似行动的意愿。
 
然而,将企业资金大规模投入高波动性资产,本质上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加密货币的价格受技术演进、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波动远超传统金融资产。一旦市场转向,企业不仅面临账面亏损,还可能影响正常经营所需的现金流。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此类行为演变为普遍的“股价炒作”工具,普通投资者将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企业高管或许能从短期股价上涨中获益,而散户则可能在高位接盘后承受资产缩水的后果。
从宏观层面看,香港当前的监管与金融基础设施,客观上为这类操作提供了土壤。相较于其他司法管辖区,香港在虚拟资产监管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前瞻性:证监会已建立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金管局推动稳定币立法,政府亦明确提出打造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目标。这些举措增强了机构对合规框架的信心,使得银行、托管方等传统金融服务机构更愿意为持牌企业提供支持。正因如此,企业购入加密资产后,能够获得相对安全的存储与结算服务,降低了操作层面的风险。
 
但监管的包容不等于放任。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涉足这一领域,监管机构的审视必然趋于严格。目前已有声音呼吁加强信息披露,要求企业明确说明加密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估值模型、风险敞口及内部风控机制。未来,不排除监管部门会引入储备金比例限制或强制压力测试,以防止企业将核心资本暴露于过度风险之中。毕竟,企业财务的稳健性关乎投资者保护与市场稳定,不能完全让位于对短期股价的追逐。
 
这场资本转向的背后,还折射出传统企业面对增长瓶颈时的战略焦虑。在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机会稀缺的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面临市值停滞、股东回报压力加大的困境。将部分现金储备配置于高增长潜力的加密资产,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非典型”财务策略——与其让资金在低息环境中闲置,不如押注于一个可能重塑全球价值体系的技术范式。这种选择,既是资产保值的尝试,也是对传统增长路径的突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其中的企业类型正从科技公司向传统行业扩散。IVD医疗控股作为一家医疗设备制造商,其主营业务与区块链技术并无直接关联,却率先将数千枚以太币纳入储备资产,这一举动更具象征意义。它表明,加密资产的吸引力已超越技术信仰,演变为一种普适性的资本运作工具。企业不再需要深入参与Web3开发,只需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一项高波动资产,便能迅速与“前沿”“创新”等市场热词绑定,重塑投资者预期。
 
此外,这类操作在会计处理上也具备一定灵活性。由于加密资产通常以购入成本入账,只要不频繁交易,其价格波动不会立即体现在利润表中,企业既能享受潜在升值红利,又避免了短期账面亏损带来的舆论压力。这种“静默增值”的特性,进一步增强了管理层的配置意愿。然而,这也埋下隐患:一旦市场逆转,企业可能面临集中减值风险,而此前因“加密叙事”推高的估值,或将迅速回落。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企业将战略重心从主营业务转向资产负债表上的投机性资产,其长期竞争力可能被削弱。真正的价值创造仍需依赖产品、技术与市场拓展,而非寄望于加密市场的单边行情。这场热潮能否持续,最终取决于企业能否在追逐资本效应与坚守基本面之间找到平衡。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监管破冰:美国为现货加密交易打开华尔街之门
   流动的沙        2025/09/04 06:55
脱钩?美股下跌中 加密货币正在上涨
   币海独步者        2025/09/03 06:56
8月仅以太坊就流入40亿美元,而比特币则面临资金外流
   鲁克        2025/09/02 05:10
中国国有企业发行基于以太坊的RWA数字债券
   鲁克        2025/09/02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