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软、Alphabet、Meta、苹果和亚马逊陆续公布最新财报,整个市场仿佛屏住了呼吸。这五家公司加起来撑起了标普500近五分之一的市值,它们的风吹草动,在一个已经持续多年的牛市尾声里,显得格外牵动人心。
但这一次,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已不再是营收增长有多猛、利润涨了多少,而是另一组数字——它们在人工智能上砸了多少钱。
过去一年半,Alphabet、亚马逊、Meta和微软的资本支出几乎翻了一倍,而且没人觉得这是终点。相反,所有人都预期,这笔钱还会越花越多。这些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的服务器、是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是抢购AI芯片的激烈竞价。

这不是普通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豪赌:赌人工智能会彻底重塑未来,赌今天烧出去的每一分钱,明天都能换来十倍百倍的回报。
可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这场豪赌最直接的代价,就是自由现金流开始收紧。曾经,这些科技巨头以极低的边际成本提供服务,赚来的现金源源不断,是投资者最安心的“印钞机”。
但现在,这台机器正在被重新改造。尤其是Meta,过去一年光是回购股票和分红就花了530亿美元,而受AI投入拖累,明年预计自由现金流只有340亿。
它不可能什么都做,除非借钱。微软和谷歌底子厚,还能撑一撑,但也不是无限的。只有亚马逊,一如既往地不在乎分红,也不执着于回购,宁愿把赚的钱继续烧进业务里。
更大的压力还在后头。资本支出不会永远停留在资产负债表上,它最终会变成利润表上的折旧。现在花的每一分钱,未来几年都会以成本的形式慢慢摊销。
目前这四家公司的资本开支远远跑在折旧前头,这意味着,几年后,折旧费用会大幅攀升,直接挤压利润。虽然成长型公司短期支出高于折旧很正常,但如此悬殊的差距,还是让人不得不问一句:这场投入的回报,到底什么时候能兑现?
市场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过去一年,这些科技股的估值溢价基本停滞,甚至回落。除了微软还算坚挺,其他几家相对于标普500的市盈率优势已经不再扩大。
股价上涨,靠的不再是投资者的热情和想象力,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这说明,市场正在从狂热回归理性。AI的故事依然动人,但光讲故事已经不够了。
有意思的是,苹果选择了另一条路。它没有跟风加入这场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而是押注自己的设备生态能搭上AI的顺风车,而不必亲自下场建地基。
这个策略很聪明,也可能很危险。当其他四家都在拼命加码,它却选择按兵不动,这种反向操作,要么是先见之明,要么是错失良机。
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靠概念就能轻易煽动的年代。黄金最近的波动,就不再是因为地缘政治或美元强弱,而是散户、动量和“怕错过”的情绪在主导。
科技股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路?
AI的光环再亮,如果看不到回报,再高的估值也可能一触即溃。这场豪赌的牌还没翻开,但市场已经开始等结果了。本周的财报,或许就是第一张掀开的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