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10月遭遇了疫情爆发以来最严峻的投资下滑压力,叠加房价超预期下跌,增长韧性正面临多重考验。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不仅创下2020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大幅低于市场预测的0.8%,较9月0.5%的降幅进一步扩大,凸显出内需复苏的乏力。
与此同时,10月新房价格环比下跌0.45%,为去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较9月0.4%的跌幅持续扩大,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直言:“中国各项关键经济指标持续全面放缓。”
尽管前三季度5.2%的经济增速为全年目标奠定了基础,仍有望实现政府设定的约5%增长目标,但核心数据的疲软显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10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4.9%,既低于路透社调查预测的5.5%,也较9月6.5%的增幅大幅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虽略超2.8%的预测值,却仍低于上月3%的增速,两项数据均跌至2024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反映出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双重承压。

投资领域的分化与下滑更为值得警惕。从结构上看,1-10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5%,私营部门投资意愿持续低迷;政府投资也仅增长0.1%,宋林警告称 “很可能在下个月进入萎缩区间”。
分产业来看,第二产业投资表现相对稳健,同比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9%,电力、热力等公用事业投资更是大增12.5%,汽车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7.5%和20.1%,成为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支撑。
但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3%,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近乎零增长,仅下降0.1%,东部地区投资下降5.4%,东北地区跌幅更是高达11.7%,区域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愈发凸显。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2.1%,显示外部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仍需修复。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仍是拖累经济的核心因素之一。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从13.9%进一步扩大至14.7%,住宅投资下降13.8%,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降9.7%,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2.8%,反映出市场信心尚未企稳。
尽管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八个月减少,10月末降至7.56亿平方米,但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仍同比下降6.8%,销售额下降9.6%,市场供需失衡的压力依然存在。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张宇涵指出,数据显示 “住房投资和开发商信心持续疲软”,二手市场尤其反映了结构性供应过剩和消费者信心疲软的问题,房地产新旧模式转换的阵痛仍在持续。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坦言,当前整体经济运行 “相对平稳”,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进展,但 “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且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很大,对维持经济稳定运行构成了若干挑战”。
这种挑战集中体现为经济学家所说的 “双速经济” 矛盾。尽管在贸易战背景下,净出口和部分政策驱动型投资仍在支撑经济增长,但国内经济却深陷需求疲软和长期通缩的困扰。
一年多来,中国已推出放松货币政策、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提振内需的措施,但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调控措施还面临着复杂的政策平衡。宋林指出,北京为遏制激烈价格竞争而采取的“反内卷化”措施,虽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但在工业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可能会加剧下行压力”。
而10月疲软的信贷数据,尤其是人民币新增贷款的下降,进一步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亟待激活。
不过,经济并非没有亮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16.7%,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智能产品、绿色设备产量持续较快增长,为经济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张宇涵预测,未来 “我们将继续看到政策导向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和产业升级”。
事实上,当前政策工具箱仍有充足空间,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0%,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付凌晖表示,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出台实施各项支持性政策,积极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房地产市场政策成效仍在继续显现,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条件并未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