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秒杀”“爆单”“GMV 神话”引爆全球零售业的中国“双十一”购物节,今年悄然褪去了狂热外衣。
初步数据显示,全平台销售额达1.69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看似亮眼,却掩盖不了一个关键事实:增速较去年的26.6%近乎腰斩。
更耐人寻味的是,越来越多电商平台选择不再公布商品交易总额(GMV),转而强调订单量、用户活跃度或细分品类增长。
这种从“总量炫耀”到“结构叙事”的策略转向,折射出一个深层现实:在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承压、收入预期不稳的大环境下,中国消费者正集体进入“理性消费”时代。
据中国消费者研究机构星图数据(Syntun)分析,今年的消费行为呈现出鲜明的“基于需求的阶梯式体系”特征。人们不再为“满减”“限时折扣”而冲动下单,而是聚焦于真正需要、高性价比且能体现个人价值观的商品。

他们比价更细、决策更慢、退货更果断。这种“精打细算式消费”,正在重塑全球最大线上购物节的本质。双十一虽仍远超美国“黑色星期五”的销售规模,但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已从“刺激狂欢”转向“压力测试”。
各大平台策略也悄然分化。京东将促销提前至10月9日启动,宣称订单量增长近60%、下单用户增长超40%,并称交易额创历史新高。
阿里巴巴则将活动周期拉长至11月14日,试图通过延长战线平滑单日峰值、缓解库存与物流压力。抖音商城强势崛起,与阿里、京东共同贡献了670亿元的即时零售额,同比暴增138.4%。
然而,并非所有赛道都在增长:社区团购销售额暴跌35.3%,仅录得90亿元,表明消费者对非必需、低频次的批量采购兴趣锐减。
品类表现同样冰火两重天。家用电器以2668亿元销售额领跑,占总盘16.5%;手机数码和服装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4.6%和14%。这反映出消费者更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的耐用消费品买单,而非快时尚或一次性用品。
小米公布双十一期间全渠道销售额达290亿元,虽略低于去年提前一天达成的319亿元,但在整体疲软环境中已属稳健。值得注意的是,母婴用品仅排第九,销售额约611亿元,表现低迷;而成年玩具在经历去年热潮后明显回落。
反观宠物经济持续坚挺,四大平台(阿里、京东、抖音、快手)宠物食品销售额达94亿元,印证“它经济”正成为新刚需——与其养孩子,不如养猫狗,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帮助西方品牌入华的 WPIC 公司 CEO Jacob Cooke 观察到,尽管整体增长可能仅为“个位数高位至两位数低位”,但其合作的十余家旗舰店(涵盖时尚、健康、美妆等领域)订单量仍超预期30%。
“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非常罕见,”他坦言,“我们既不想低估,也不想高估内部数据。”这种谨慎乐观,恰恰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复杂性:总量放缓,但结构性机会仍在。消费者并非不花钱,而是把钱花得更聪明、更聚焦。
政府层面亦在积极应对消费疲软。上月,中国最高决策层明确表示将加大力度刺激消费,但政策工具并非直接发钱,而是倾向于定向补贴——如鼓励购买电子产品、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特定品类。
路透社调查显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2.8%,低于9月的3%,进一步印证内需复苏乏力。这种“精准滴灌”式刺激,虽可短期提振特定行业,却难以扭转整体信心不足的困局。
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供应链,从需求预测、库存调配到物流路径优化,平台能在更低营销成本下实现更高转化效率。但技术无法替代信心。
当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和就业缺乏安全感时,再精准的算法也难以唤回昔日的购物激情。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过去是‘怕错过’,现在是‘怕买错’。”
双十一依然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年度高光时刻,但它已不再是无脑狂欢的代名词。如今的消费者,一边比价、一边审视需求、一边计算长期价值。他们不是不买,而是不再为虚幻的“便宜”买单。这种转变或许令平台 GMV 增速失速,却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讽刺的是,就在消费者趋于理性之际,商家仍在用更复杂的满减规则、更冗长的预售周期和更密集的直播轰炸试图唤醒旧日热情。但现实是,钱包收紧的背后,是对经济前景的真实判断。双十一的数据,不仅是零售成绩单,更是社会情绪的温度计。
问题在于:当狂欢退潮,谁还能靠真实价值留住用户?“双十一”的答案,或许就是中国经济下一程的答案:不是靠补贴和套路,而是靠收入增长、就业稳定和对未来的确定性。否则,再盛大的购物节,也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安慰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