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端制造业强劲拉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已连续两个月缩小,但整体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分析师认为,在外需疲软、通缩压力持续以及政策补贴效应渐弱的背景下,企业信心和工业复苏根基尚不稳固,短期内利润转正难度较大。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27日发布的数据,7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较6月份收窄2.8个百分点,这是自今年5月以来最小降幅,但仍为连续第三个月下滑。
今年1至7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4.0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247亿新元),同比下降1.7%,降幅较1至6月缩小0.1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利润边际改善迹象。规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的企业,其利润水平是评估工业财务健康的关键指标,并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决策。
分行业来看,7月份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8%,对整体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贡献达3.6个百分点,并推动前7个月制造业利润增速升至4.8%,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在政策扶持下,电气机械和电子设备等高端制造业表现突出,利润分别增长11.7%和6.7%。
然而,与消费品相关的制造业利润降幅加剧,例如纺织服装业下降14.2%、皮革制鞋业下降9%、酒饮及茶类制造业下降2.8%。同时,先前“以旧换新”及消费补贴的刺激效应减弱,导致汽车制造业增速从3.6%放缓至0.9%,农副食品加工业从22.8%回落至14.5%。
此外,采矿业及部分传统行业受环保压力影响,利润状况持续恶化。采矿业利润降幅扩大至31.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降幅进一步扩大至55.2%。
分析:工业利润短期转正面临挑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耀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虽然规上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有所好转,但复苏基础仍脆弱,外需疲软和成本压力是主要风险。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7月PMI降至49.3,已连续四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三月下滑至47.1,反映海外需求持续走弱。
前7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增长4.9%和5.1%。李耀指出,负债增速高于资产,表明企业有意通过加杠杆扩大生产;但自3月以来这两项指标增速放缓,显示企业信心恢复仍不稳固。她强调,随着财政补贴效应减弱,“若无其他政策持续支撑,在消费信心尚未恢复之际,企业信心可能很快回落”。
牛津经济研究院东北亚首席经济师王蕊则指出,尽管电子等高科技制造业出现增长,但整体制造业形势仍不乐观。她表示,工业利润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密切相关,但PPI已连续34个月负增长,通缩环境未见显著缓解,企业定价能力不足,利润短期转正难度大。
王蕊还比较称,与2012年至2016年主要由供给过剩引发的通缩不同,本轮通缩更多源于需求疲弱。消费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持续负增长,凸显内需不足已成为核心问题,“这不仅是供给侧问题,还需从居民消费端发力,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工业利润的边际改善显示出政策针对高端制造业的成效,但整体下行趋势反映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需求疲软的深层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复苏,不仅需持续优化供给侧改革,还应加强需求端刺激,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国际贸易多元化,以增强企业韧性和经济增长动能。这有助于避免短期波动演变为长期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