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胀压力出现阶段性缓和迹象。7月10日,日本央行公布数据显示,6月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同比上涨2.9%,连续第三个月放缓,符合市场预期。这一衡量企业间交易价格的指标,印证了日本央行关于原材料成本推升的通胀压力正在逐步消散的判断。
批发领域的降温信号明确。6月CGPI涨幅低于5月修正后的3.3%,燃料与金属产品价格回落是主因之一。进口端变化更为显著:以日元计价的进口价格指数6月同比骤降12.3%,降幅大于5月的10.3%,日元反弹有效压低了原材料进口成本。
然而,通胀降温并非全面。食品与饮料价格6月同比仍上涨4.5%,大米等品类成本高企是推手,虽较5月4.7%的增幅略缓,但粘性突出。这与批发领域的整体放缓形成对比,凸显价格传导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正冲击日本央行的政策考量。该行去年结束长期超宽松政策,并于今年1月加息至0.5%,当时认为通胀有望持续触及2%目标。但当前形势已更为复杂。
日本核心消费者通胀率5月触及3.7%的逾两年高位,且连续三年多高于央行目标,食品成本激增是关键。这本可支撑进一步加息。但批发通胀持续放缓,预示着未来消费通胀的下行风险。
Sompo Institute Plus高级经济学家小池正人(Masato Koike)警示:“批发通胀放缓很可能滞后传导,对消费者通胀构成更强下行压力。”他更指出,“日美贸易谈判僵局意味着不确定性消散需时。届时消费通胀放缓将使日本央行更难加息。”
最大的外部不确定性来自美国贸易政策。特朗普总统威胁称,若8月1日前未达成贸易协议,将对日本商品关税从10%大幅提升至25%。这一潜在冲击,为日本经济复苏前景和央行的加息路径蒙上浓厚阴云。
日本央行虽预期食品通胀缓和,并表态待经济随工资稳固增长复苏时准备再次加息。但现实是:批发放缓信号、消费通胀潜在下行压力,叠加外部关税突变风险,已交织成复杂迷雾,笼罩着日本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前路。通胀警报看似暂缓,加息时机却更加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