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所向披靡的英伟达,如今也难以凭一己之力托起整个AI交易的热度。尽管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三财季财报超出华尔街预期,可以说是“今年表现最好的一个季度”——市场却并未买账。
英伟达和其他AI概念股次日高开后迅速回落,最终大幅收跌。这一反差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投资者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一家公司的业绩数字,而是投向了更复杂、更不确定的宏观与行业图景。
事实上,市场的谨慎情绪早有苗头。在财报发布前,华尔街就已开始反复讨论AI热潮是否正在演变为泡沫。如今,这种疑虑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审慎行动。
瑞士在线银行Swissquote指出,投资者开始仔细审视英伟达财报中“不断膨胀的库存”以及“递延收入中的异常模式”。

该机构解释说,公司提前将客户预付款确认为收入的做法虽不违规,但如果未来订单放缓,可能会在收入端留下明显缺口。正如Swissquote所言:“只有当人们开始感到不安,才会真正动手挖掘细节。”而眼下,这种不安显然正在蔓延。
与此同时,美联储政策的迷雾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摇摆。由于政府停摆,10月和11月的关键经济数据无法在12月议息会议前送达美联储,令降息前景蒙上阴影。
西伯特金融直言,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过度关注,已经干扰了基于基本面的理性判断。尽管如此,对于像英伟达这样高增长、高估值的科技公司来说,利率走向始终是绕不开的变量。
更深层的隐忧则来自AI生态内部。路博迈观察到,市场对OpenAI的担忧正日益升温。这家ChatGPT背后的明星企业近期频频宣布远超其当前营收规模的合作协议,却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支撑。
例如,新晋云服务商CoreWeave正大举借贷为其建设数据中心,而OpenAI是否真能支付这笔费用仍是未知数。此前其CFO萨拉·弗莱尔在公开场合提及“政府可能提供支持”,虽随后在社交媒体上澄清并收回言论,但市场信心已然受损。
竞争格局也在悄然生变。谷歌本周推出Gemini 3模型,宣称在科学推理等关键能力上已超越OpenAI的最新版本,并特别强调该模型完全运行在其自研的张量处理单元(TPU)上。
彭博情报认为,这暗示谷歌在资本效率上可能走在了同行前面——相比那些高度依赖英伟达芯片的超大规模云厂商,谷歌正通过自研硬件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尽管英伟达短期内仍会是谷歌的供应商之一,但要实现明年33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它将不得不更加倚重微软、Meta乃至OpenAI等少数几家大客户。而这些客户的支出重心——尤其是用于模型“推理”而非“训练”的比例——将直接决定英伟达未来收入的成色。
说到底,英伟达依然是AI浪潮中最耀眼的引擎,但市场已不再盲目追随它的每一个财报亮点。从库存结构到客户偿付能力,从美联储的政策路径到OpenAI的财务承诺,多重风险交织成一场“完美风暴”。
当狂热退潮,投资者开始用显微镜审视每一个细节,这或许正是市场从集体亢奋走向理性定价的必经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