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对AI泡沫的猜测越压越重,芯片短缺、数据中心电力吃紧、模型迭代速度放缓,每一项都像是悬在巨头头顶的隐雷。就在这种时刻,两份流出的内部文件成为行业的照妖镜。
Sam Altman在10月份的OpenAI内部备忘录。他指出随着谷歌等竞争对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步,公司正面临“氛围紧张”和“经济逆风”的双重挑战。为稳定军心,Sam Altman强调即使在当前的技术路径上“暂时落后”,OpenAI也必须将精力集中在实现“超级智能”这一终极目标上。
随后,谷歌全员会上,CEO Sundar Pichai 表明,“2026 年将会是非常紧张(intense)的一年。”“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刻,你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我们还有很多艰苦工作要做,但我认为我们有足够实力穿越当前阶段。”

“我们必须在成本几乎不变、能耗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在未来五年把算力、存储和网络能力提升 1000 倍。这不容易,但通过协作和共同设计,我们会做到。”
表面上,它们讲的是担忧、瓶颈、压力;深层里,它们揭示的是趋势、战略、未来。更关键的是:两家行业最有实力改变世界的公司,给出的方向却完全不同。OpenAI选择把筹码压在超级智能的远端,哪怕短期落后;谷歌则掏出全球最庞大的算力野心,赌未来五年把硬件基础翻成一个新的摩尔定律。那一刻,硅谷的空气像被切开,两种赌法分出了两条命运轨迹。
Sam Altman的内部备忘录,是一杯苦咖啡。没有鼓舞士气的官方腔,也没有营销部门的金句包装,而是一种罕见的坦陈。他直说OpenAI在当前Transformer路径上“暂时落后”,谷歌和Anthropic的竞争让差距被拉近;他提到增长可能滑向5%到10%,创收模式遇到“临时经济逆风”,公司氛围“紧张”,外部叙事“粗糙”。这不是某种危机公关,而更像船长在风暴前拉响的警笛。尤其那句“我们有足够实力,但必须把精力押在更长远的地方”,像是他想告诉所有工程师:不要被眼前的尘土迷眼,真正的山峰还在更远的方向。
那座山峰,就是超级智能。在备忘录里,Sam Altman把“全域认知突破”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要求大部分研究团队将未来几年完全押向这个方向。他的逻辑很简单:产品迭代再快,也敌不过谷歌那种“把AI融进所有入口”的生态渗透;唯有架构级创新,才有可能像当初的Transformer那样再造行业。他甚至提到自动化AI研究,让AI设计下一代AI,这显然不是短期营收的路,而是一场“文明级别”的豪赌。
这份备忘录之所以震动内部,是因为它几乎宣告了一种战略换档:从争用户的“平台竞速”,切到争认知边界的“科学长跑”。某种意义上,Sam Altman把OpenAI重新变回了一家“探险公司”。而那句最具争议的能源预言,五年内AI耗电可超过英国或德国,八年内超过印度,更像是一枚投向未来的警告弹。他不是在渲染恐慌,而是在告诉团队:当AI真正走向超级智能,能源才是最后的瓶颈。
谷歌的内部会则完全不同。它是一场理性到冷冰冰的全员会议。“现在我们必须每六个月将基础设施翻倍……未来四到五年实现1000倍增长。”这不是口号,而是谷歌AI基础设施负责人Amin Vahdat给出的工程公式。
谷歌的焦虑并不来自产品,而来自算力。Pichai提到,Workspace和Cloud的AI需求增长远超公司能够提供的计算量;云业务第三季度营收超过150亿美元,但若算力充足,数字能更亮眼。他甚至承认,视频生成工具Veo本应推向更多Gemini用户,却因为算力不足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如果说OpenAI在担心“模型路径是否还能走得更远”,谷歌担心的是“我们有足够燃料让巨轮继续开下去吗”。
这种担忧极其现实。谷歌能看到用户需求在高速增长,却无法满足它。这导致一个非常残酷的局面:你不升级算力,就会被需求抛下;你升级算力,就得承担接近天文数字的资本开支。Pichai给出的态度是:短期的节省是致命的。公司不求花得最多,但必须建得最大、最稳、最可扩展。他强调2026将是“非常紧张的一年”,因为行业正在进入“算力竞赛的指数区间”,每一步变得比前一年更难。
有趣的是,如果Sam Altman的备忘录像是一封“远征书”,Pichai的会议则像一场“工业化动员令”。谷歌押注的不是认知突破,而是基础设施狂飙:自研TPU进入第七代,DeepMind进行算法效率改革,Cloud扩张到极限,甚至连AI服务的“价格体系”都在重建。Pichai的潜台词很清楚:未来五年的赢家不会靠模型参数大小,而是靠谁能撑起全球最强的AI算力网。
OpenAI聚焦软件的极端形态——超级智能;谷歌锁定硬件的极限路径——算力千倍。这不只是战略不同,更像是硅谷文化的两种基因对抗:OpenAI那种“革命式的技术理想主义”对谷歌那种“工程尺度的系统现实主义”。
AI战争进入“基础设施时代”。AI不再是模型参数的攀比,也不再是应用端的狂欢,而是整个文明在为“智能”铺设新的能源网络、计算网络、数据网络。巨头们的财报已经能看出苗头:Nvidia供不应求,数据中心订单排队,芯片价格波动,全球电网升级速度赶不上模型需求增长速度。所有这些,都在逼迫行业回到更硬的层面:能源与算力。OpenAI的能源预言与谷歌的千倍计划,本质上是同一个现实的两种表达方式。
它们事实上已经描绘出一个新的摩尔定律2.0:不是晶体管每18个月翻倍,而是算力需求每半年翻倍;不是CPU频率,而是AI生态的吞吐量;不是软件行业推动硬件,而是智能需求推动整个工业体系跃迁。
这也是AI竞赛正在变得残酷的原因——基础设施的成本正在逼近国家级规模。巨头的资本开支正在冲向4000亿美元量级,而这些投入不是为了拉开型号差距,而是为了不被淘汰。
2026不会是决战,它更像临界点。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