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炸裂了!!!上午,在金融和权重的带动下,上证指数阔别十年之后,重新站上了3731点。其中,科技股受到热捧,资金大幅流入芯片概念和电子消费。加上证券主力资金的推动,下午一开盘就站上了3745点。
上证指数自四月以来已累计反弹约23%,甚至跑赢了同期涨幅约21%的沪深300指数。与此对应的是交易量的大幅攀升,仅在上周三,沪深两市成交额便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为2月以来首次。而北上资金在周五的单日净买入额更高达359亿港元,刷新年内纪录。
资金面的积极变化,与一系列宏观与政策交织,共同推动了今年股市的持续走强。其中,居民存款增速放缓、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以及资本重返中国科技股成为主要推手。
其中一个敏感指标是存款余额的变化。根据央行的数据,7月中国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而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这一“存款搬家”现象,本质上是居民资金通过“银证转账”等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利率持续走低——1、3、5年期定存利率仅1%、1.25%和1.3%。与温和上涨的物价相比,存款利息几乎等于“缩水”。
数据还显示,每天约有360亿元资金从银行流向股市,使股市交易异常活跃。随着资金活跃化,A 股三大指数在7月全面上涨,上证综指涨3.74%,深证成指涨5.20%,创业板指数更是大涨8.14%。半导体、证券等板块成为主力资金追逐的热点。
而政策面也积极呵护,政府通过“换入便利”引导银行、保险等长期资金入市,并动用超3000亿元稳定基金护盘,“激活资本市场”显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在经济环境层面上,中美关系的缓和释放了积极信号。进入7月以来,中美局势积极且让人期待。尽管斯德哥尔摩双方虽未能就关税暂停达成最终协议,但释放了罕见的回暖信号。
美国媒体甚至将贝森特与何立峰的互动解读为“新友谊的开端”。资本市场对这种外交氛围的改善格外敏感。正是这种缓和迹象,使得外资重新审视中国市场,认为极端对抗的风险正在下降,从而重新进入 A 股市场。尤其是在美元走弱和降息的预期下,中国股市的估值洼地效应愈发明显,成为国际资本配置的理想去处。
而本次上涨的核心动能是资本重返中国科技股。微软和英伟达接连突破四万亿美元市值,引发了全球市场对 AI 与高科技赛道的狂热追捧。相较之下,中国的科技企业的低估值、大市场和全场景应用,给资金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政策层面,中国政府持续释放支持创新与新兴产业的信号,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事实证明新能源、半导体以及 AI 板块,推动了科创板与创业板强势反弹。其中创业板自4月以来,49%的涨幅甚至超过主板商场。
这被市场解读为:虽然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短期难以避免,但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化趋势已成定局,资本在这一结构性机会面前选择提前布局。可以说,本轮股市上涨,不仅仅是市场情绪的回暖,更是科技股作为“新核心资产”的重新崛起。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股市投向实体经济,7月的经济数据显然并不乐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3.7%,增速较6月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同样低于预期。
尤其是餐饮收入仅增长1.1%,远低于此前超过5%的水平。消费低迷背后,是年轻人就业难与家庭节约意识增强的现实。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依旧疲弱,1至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5%。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就业状况,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1至6月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同比增长27%,反映出就业市场承压。失业保险覆盖率仅为城镇失业人员的四成,越来越多的青年被迫转向零工经济。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股市的上涨更多依赖流动性与情绪驱动,而非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但长期来看,股市走势最终仍将回归实体经济以及科技创新如何有效赋能产业。如果消费持续低迷、房地产难以企稳、就业压力得不到纾解,那么当前的股市繁荣或许难以长期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