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市的AH股公司,其A股和H股之间长期存在价格差异。这个差异被称为AH股溢价。多数情况下,A股价格高于对应的H股,这种现象被称为溢价。
A/H估值差是否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摩根大通指出,从2024年2月起,这种溢价出现明显收窄。截至2025年8月13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HSAHP)已从年初的144降至123,回调约14%,是自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说明一下,HSAHP指数包含210只股票,即105只H股和105只A股。H股中金融业(比如银行、保险、券商)占了70%,所以整个指数偏向价值周期性行业。
摩根大通认为,未来两年内,A股和H股价格可能进一步趋同,甚至达到平价,即两地估值差距几乎消失。驱动这一变化有三大因素。
首先,盈利上修趋势明确。如果“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会带动周期性行业盈利回升。金融行业占整个H股成分70%,如果银行和保险盈利稳定增长,将对指数影响非常大。所以,只要盈利预期继续上修,而投资者在A股盈利上调期间更青睐H股,因为H股比A股便宜得多,所以会推动溢价进一步收窄。摩根大通筛选出了两个H股投资机会。一是金融板块中的优质股,这些公司盈利预期正在上调,H股相对于A股有超过20%的折价。二是材料行业中的“反内卷”概念股,这类公司有政策支持,正在改善定价和产能效率。
二是市场结构存在差异。2020年港交所数据显示,香港市场中散户只占15%的成交量,而2017年上海交易所调查显示,A股市场散户占了82%。香港H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交易理性但反应慢,流动性也不如A股活跃。数据显示,在所有A/H双重上市公司中,A股的总市值和日成交额分别是H股的3.7倍和3.0倍。因此,H股市场“更小、更窄”,波动性更大,这也解释了在某些阶段(比如基本面向好时),H股能“补涨”并表现得更强。
三是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从大陆流入香港的南向资金正在不断增加,2025年南向资金已占港股近三成成交额,创下数十年新高。这种资金倾向于寻找被低估、有高分红收益的股票,而H股正符合这一特征。另外,自2023年以来,中港之间的利差已变为负值(即港币利率比人民币低),也推动了资金“南下”。香港1个月HIBOR(短期利率)在5月从接近5%大幅降至1%左右,进一步增强了H股的吸引力。
报告预计,美联储将在2025年9月到12月期间连续三次降息,每次25个基点。降息将降低美元资产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港股特别是H股的估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