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沪深300银行指数年内飙升17%,一场由银行股点燃的可转债盛宴正在悄然改写中国资产配置的版图。
中证可转债指数在2025年强劲攀升约8%,触及近十年高位,轻松超越本地股市2.1%的涨幅以及中国政府债券0.9%的回报率。这一混合型证券正成为中国市场最闪耀的资产类别。
需求激增的引擎来自双轮驱动:信用评级风险的降低与股市反弹形成合力。银行和小型股——它们构成了可转债指数的核心——股价的显著上涨,为这些可转换为股票的证券注入强劲动力。
“不可转债投资者再也无法忽视这类资产的卓越表现,”优联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固定收益主管Wesley Chen直言,“对于希望布局中国但又不愿直面股市剧烈波动的外资而言,可转债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既能捕捉上行潜力,又显著降低了波动与回撤。”
更具戏剧性的是供应端的萎缩。国金证券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可转债未偿余额锐减超过550亿元人民币,跌破6500亿元大关,较2024年末的7300多亿元显著收缩。其中银行可转债的“断供”尤为突出——彭博数据显示,自2022年末以来境内再无新发。
银行可转债因其低波动性、高信用评级和良好流动性历来备受青睐。而银行股今年高达17%的涨幅(以沪深300银行指数衡量)进一步刺激了提前赎回,加剧了稀缺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10月到期,市场供应压力有增无减。
“市场需求强劲,但供应极度紧张,”法国巴黎证券(中国)多元资产投资主管李伟指出,“中资银行可转债如同稀缺的溢价品般交易,但未来发行的能见度依然低迷,这支撑了其高估值。”
在亮眼表现背后,谨慎声音开始浮现。国金证券分析师尹瑞哲提醒投资者,鉴于关税谈判和企业盈利等给股市带来的不确定性,应考虑适时锁定部分利润。
可转债的崛起,凸显了混合型证券在股债属性摇摆期的独特价值。当投资者既渴望权益资产的收益潜力,又需规避市场大幅震荡时,可转债在收益与风险的天平上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