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科创债ETF一日售罄的盛况犹在眼前,银行系机构凶猛扫货的姿态尚未退场,国际主权财富基金对中国资产的热情已悄然掀起新一轮浪潮。
7月7日,首批十家科创债ETF闪电发行,总规模高达300亿的创新产品一日告罄。上市交易公告书清晰显示,银行系信托与理财子公司成为绝对主力。鹏华上证AAA科创债ETF的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建信信托、平安信托等机构赫然在列;广发上证AAA科创债ETF的机构主导特征更为显著——十大持有人中信托、券商资管及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六席。
招银理财与兴银理财的“扫货”姿态尤为引人注目。在招商中证AAA科创债ETF中,招银理财旗下六只固收类理财计划独占前十的半壁江山;兴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则密集出现在嘉实、易方达、景顺长城等多只科创债ETF中。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同时担任五只科创债ETF的托管人,其母行强大的渠道协同能力,成为理财子公司捕获核心资产的关键支点。
这股配置热潮背后,是机构投资者对收益与流动性再平衡的迫切需求。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债券型ETF规模年内增长已超2534亿元。银行系机构大手笔吞下科创债头寸,折射出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专业投资者的集体焦虑。
当境内银行系资金在债市掀起波澜之际,国际主权财富基金正将目光投向中国科技赛道。景顺资产管理公司最新报告揭示,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对华投资兴趣显著回升——未来五年将中国视为高或中等配置优先项的主权基金比例,已从去年的44%跃升至59%。
驱动这股热潮的核心心理,是机构对错过中国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深切忧虑。 “这里存在明显的‘害怕错过’效应,”景顺机构业务主管Rod Ringrow分析称,“如同昔日的硅谷科技热,主权基金普遍预判中国科技将具备全球竞争力。”
此轮投资呈现出更为审慎的行业聚焦策略。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及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最受青睐的赛道。中东投资者直言中国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的新能源市场;亚太投资者更断言中国在半导体、云计算和AI领域追赶美国仅是时间问题。
地域上,增配中国的趋势呈现广泛性,亚洲与北美基金尤为突出。数据显示计划增持的基金中,亚洲机构占比高达88%,北美亦达73%。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内约20%的涨幅,以及DeepSeek等AI初创企业的技术突破,持续强化着市场信心——近八成受访者坚信中国技术与创新将具备全球竞争力。
伴随对华科技资产兴趣升温,主权基金正悄然重构全球资产版图。出于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与政策波动的担忧,机构持续减持美长期国债,并重新审视专注美股的被动指数策略。与此同时,央行积极构建规模更大、更多元化的储备池,黄金的防御属性日益凸显。“央行购金潮背后,是对资产‘武器化’的深度警觉,”Ringrow指出,“黄金不仅抗通胀,更难被第三方冻结。”
当银行理财资金在科创债市场攻城略地,主权财富基金在中国科技赛道加速布局,一场横跨固收与权益市场的中国资产配置潮已然形成。技术民族主义与供应链安全的博弈,正迫使全球资本在追逐增长与守护安全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中国创新资产与黄金的同步受宠,揭示着后疫情时代最深刻的资产配置范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