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新动力。
《目录》统一适用于债券、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旨在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识别成本,助力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虽暂不适用于沪深北交易所及新三板股票发行,但其明确的标准与配套政策将推动环境改善、气候应对与资源高效利用,加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目录》是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2024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达2.5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发行量3500亿元,占全球25%。
新版《目录》整合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标准,新增碳捕集与封存(CCS)、氢能及绿色数据中心项目,覆盖率达85%的绿色投资需求。
相比2021年版,《目录》强调跨领域协同,如将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人民银行要求各单位结合区域绿色发展目标,制定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配套政策,确保资金精准流向低碳项目。
绿色金融的流动性与效率是《目录》的核心目标。过去,绿色项目认证标准不统一,导致银行与企业识别成本高,2024年绿色贷款审批周期平均为3个月。
《目录》通过统一分类与评估标准,预计将审批时间缩短20%,资产管理效率提升15%。
2024年,中国绿色债券违约率仅0.2%,远低于企业债券平均1.5%,显示绿色金融的低风险优势。人民银行还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融合,2025年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绿色资产透明化,降低信息不对称。
政策支持为绿色金融注入活力。2024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200亿元,支持风电与光伏项目,带动1.2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如广东、江苏推出绿色金融专项补贴,2024年减免税收50亿元,吸引3000亿元民间资本。
绿色金融还助力国际合作,2024年中国与东盟绿色贸易额达2800亿元,绿色债券占跨境融资20%。然而,沪深北交易所暂未纳入《目录》,反映资本市场绿色化进程滞后,2024年A股绿色板块市值仅占总市值的8%。
《目录》的发布是中国绿色金融的里程碑。若政策落实到位,2025年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达3万亿元,助力碳排放减少1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