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太金融版图上,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互为镜像,也互为对手。而如今,一个微妙却关键的平衡点正在形成:曾经高高在上的香港写字楼租金,正悄然向新加坡靠拢。
根据世邦魏理仕的预测,到2027年第四季度,两地核心商务区的优质办公空间年租金将几乎持平——香港略高于每平方英尺122美元,新加坡则约为123美元。这意味着,自2004年以来持续二十多年的“香港溢价”时代,可能即将画上句号。
回望2004年初,香港甲级写字楼租金每平方英尺不过34美元,仅比新加坡高出1美元。但随后的十几年里,差距迅速拉大。到了2017年一季度,香港租金一度冲高至196美元,几乎是新加坡77美元的两倍半。

然而近年来,这一优势开始松动。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两地租金差距已缩窄至10%左右——香港为126美元,新加坡则刚过114美元。
变化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市场逻辑。香港眼下正被高空置率所困。随着年底约200万平方英尺新增供应入市,空置率恐将飙升至19%,刷新此前17%的历史纪录。
在这种压力下,业主议价能力减弱,租金连续下行——2025年第三季度同比下跌5.1%,未来几个月还可能再降5%左右。反观新加坡,供应始终紧俏。
2024年全年新增办公面积仅占存量的1.3%,导致核心区域空置率维持在5.3%的低位,在亚太主要城市中仅次于东京和首尔。供不应求支撑租金稳步上扬,2025年已实现2.1%的同比增长,明年预计还将上涨3%。
这种租金走势的趋同,正悄然影响跨国企业的区域布局考量。当成本差异不再显著,企业对办公地点的选择将更依赖综合因素。目前来看,香港的租赁需求主要来自金融行业,尤其是IPO活动回暖带来的办公扩张;而新加坡则受益于科技等多元行业的持续进驻,需求基础更为广泛。
有趣的是,尽管市场表现分化,两座城市在战略定位上却愈发相似。它们都在积极争夺家族办公室和财富管理业务,并竞相推出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世邦魏理仕预计,香港有望在202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财富管理中心,而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数量也在快速攀升。
当然,挑战同样共通。莱坊指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成为悬在两地头上的共同风险,可能抑制企业扩张意愿、拖慢经济增长。
只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更深,若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其承受的压力或更为直接。即便如此,香港作为内地企业最重要的境外融资平台,其资本市场的深度与效率,依然是难以替代的核心优势。
租金数字的趋同,表面看是市场供需的自然结果,实则折射出亚太金融格局的深层重构。当价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留住企业的,将是制度的稳定性、市场的开放度,以及在全球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的能力。在这场静默的较量中,胜负或许早已不在租金高低,而在谁能更好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金融中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