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集团作为昔日的行业巨头,其香港资本市场之旅即将结束。公司周二公告,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已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股票将于8月25日正式摘牌。这一事件,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周期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幕。
恒大的发展轨迹与行业变化紧密相连。2021年12月,公司出现首次美元债券违约,暴露了经营压力。去年1月底,香港法院向恒大发出清盘令,其股票随之停牌。
根据港交所规则,持续停牌18个月以上将触发退市机制。恒大未能在此期间满足复牌要求,导致此次退市结果。回溯其历史,恒大在2017年市值曾超500亿美元,而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4年1月29日)的股价已低于0.2港元,市值大幅缩水至约21.5亿港元(2.74亿美元)。
退市决定意味着恒大股东,包括持股约60%的创始人许家印,其通过股票市场实现投资复苏的路径基本关闭。市场分析人士如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Kristy Hung此前已指出,鉴于公司清盘程序以及优先债权人的巨额索赔,股东权益面临重大不确定性。
恒大的情况并非个例。港交所数据显示,包括当代置业(中国)(停牌超16个月)、德信中国控股(去年6月收到清盘令)在内的其他一些中国房地产企业,同样面临退市风险。
这些公司若希望复牌,需完成提交合规财报、解决清盘呈请等程序。德勤亚太区相关业务负责人Glen Ho对此评论认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开发商的商业模式已彻底改变”,点明了行业转型的必然性。
即使主体公司退市,恒大集团在香港仍有上市子公司,包括物业服务公司和新能源汽车公司。其中,新能源汽车子公司自今年4月起也已停牌,分析认为其同样存在退市可能。根据彭博截至7月23日的数据,恒大持有的主要子公司股权总市值约为3.265亿美元。
回顾2009年恒大以代码3333登陆港交所,公司一度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创始人财富也主要来源于此。然而,自2020年起,中国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了对行业融资的规范管理。
在经历了多次重组努力后,恒大最终于2024年在香港被颁令清盘,其一家主要境内子公司也面临清盘程序。恒大的退市,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高增长阶段翻过了艰难的一页,也标志着行业向更稳健、规范的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