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在加密圈罕见地成为众矢之的。原因并非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又一次重申“比特币是泡沫”,而是它几乎同时做了两件让市场震惊的事:
- 发布研究报告警告MicroStrategy(现更名Strategy,股票代码MSTR)可能在2026年1月被踢出MSCI主要指数,并被指在报告发布前后大幅减持甚至做空MSTR股票;
- 正式推出机构级存款代币JPM Coin(JPMD),直接切入稳定币赛道——而且这个代币还能生息。
两件事放在一起,被许多加密投资者解读为一次精准的“组合拳”:一边掐断比特币最大企业持有者的融资能力,一边用银行信用背书的带息稳定币,抢夺USDT、USDC的市场份额。
微策略的“指数危机”与摩根的角色
MicroStrategy持有约64.9万枚比特币,占其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摩根大通11月20日的报告指出,若比特币市值占比超过50%,MSCI可能在1月15日的季度调整中将其剔除美国指数系列,触发被动基金最多88亿美元的卖出压力。
报告本身是公开信息,但时间点和后续动作引发争议:
- 比特币正处于9万跌向8万的低流动性阶段;
- 市场数据显示,摩根大通在报告前后大幅减持MSTR头寸;
- MSTR股价一度跌破170美元,跌幅超过65%。
迈克尔·塞勒( Michael Saylor)公开回应称“市场早已计价该风险”,但加密社区普遍认为,这份报告客观上放大了抛压,并为机构空头提供了弹药。
JPM Coin:银行反攻区块链
几乎同一时间,摩根大通在Coinbase的Base链上正式上线JPM Coin(JPMD)机构版。这不是普通的稳定币,而是1:1锚定美元存款、由美联储特许银行发行的带息代币。核心优势有三点:
- 24/7实时结算;
- 继承传统银行存款利息(目前约4%-5%);
- 完全合规,受美国银行监管框架保护。
相比之下,USDT、USDC基本不向持有人支付利息,收入主要来自储备资产的理财收益和发行手续费。JPM Coin一旦规模化,将直接抽走稳定币最优质的机构需求。加密圈有人形容这是“银行用区块链技术,终结了区块链对银行的威胁”。
特朗普政府的加密政策遇冷
2025年年初,特朗普政府接连签署“加强美国数字金融领导力”行政令、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推动CLARITY法案,市场一度预期“加密春天”到来。然而截至11月底:
比特币未能重返10万美元关口,反而较年内高点下跌近30%;
加密总市值蒸发约1万亿美元;
资金明显流向AI相关资产,英伟达等公司涨幅远超比特币。
政策利好被市场用脚投票,原因并不复杂:比特币波动率仍然过高,而AI被视为更确定的生产力故事。政府可以建储备、给监管清晰度,但无法替市场决定资金流向。
戴蒙的老逻辑,新玩法
杰米·戴蒙多年来坚持“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但摩根大通早在2019年就推出私有链JPM Coin,2024-2025年交易量增长十倍以上。如今它把存款代币搬到公链,既赚取区块链带来的结算效率,又牢牢掌握利息差和合规优势,同时通过研究报告和交易行为压制比特币最激进的企业信仰者。
这不是道德批判,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逻辑:
当一个新技术威胁传统金融的护城河时,巨头最优策略从来不是对抗,而是拥抱、改造、最终主导。
对加密行业而言,摩根大通的这次操作是一面镜子:
去中心化的理想很美好,但只要利润足够大,中心化机构就有能力用同样的技术,把游戏规则重新写成对自己有利的样子。
未来几个月,MSTR能否挺过指数调整、JPM Coin能否真正撼动稳定币格局、比特币能否在AI叙事主导的市场里突围,都将是决定加密资产下一阶段命运的关键变量。
无论如何,2025年的这一幕提醒所有人:
在华尔街面前,从来没有“颠覆者”与“被颠覆者”的终极对决,只有先到者与后到者的利润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