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美国最高法院即将迎来一场极具分量的听证:特朗普任内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加征的关税,是否真的合法?此前已有两家下级法院裁定,总统此举越过了法律授权的边界。
尽管特朗普本人高调宣称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案件”,但多数观察者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次对行政权力边界的严肃拷问——尤其在贸易政策这个本应由国会主导的领域。
当时,白宫将长期存在的商品贸易逆差定义为“国家紧急状态”,以此作为加征关税的理由。可问题在于,宪法明确把关税制定权交给了国会,而IEEPA全文压根没提“关税”二字。
更微妙的是,近年来最高法院在处理拜登政府的学生贷款减免案时,已反复援引“重大问题”原则——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变动,若无国会明文授权,总统无权单方面推进。这一逻辑若延续到本案,特朗普的关税行动恐怕难逃被推翻的命运。
市场似乎也持类似判断。预测平台Polymarket显示,最高法院最终支持特朗普的概率仅为36%。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税会立刻消失。

分析机构Signum Global Advisors给出的三种可能中,最有可能的情形(40%)是:法院认定现行做法违法,但允许政府通过其他法律路径重新包装后继续实施。换言之,大法官们或许会一边重申宪政分权的底线,一边给现实政策留出缓冲空间。
财政现实也让裁决变得棘手。自关税开征以来,联邦政府每月从中获得可观收入,成为平衡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渣打银行指出,若法院要求退还已征收的税款,不仅会冲击财政部账目,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奇怪的是,债券市场对此似乎毫不紧张——收益率低于年初,波动率也异常低迷。这或许说明,投资者相信最高法院最终会给出一个“软着陆”方案:既守住法律原则,又不至于动摇现有财政与贸易结构。
然而,政策的不确定性早已在实体经济中留下痕迹。货运和物流行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衰退。美国卡车运输协会的调查显示,业内对需求反弹的信心已跌至去年秋天以来最低点。经季节调整后的卡车货运总量持续下滑,如今竟与十年前持平。
货运数据平台FreightWaves分析认为,司机数量并未减少,但货量却在萎缩,导致运力严重过剩——这种“有车无货”的局面,被形容为一场“货物衰退”。全球航空货运同样承压,MSCI全球航空货运指数相对整体股市的表现已滑至历史低谷。
有意思的是,一些分析开始将目光转向移民政策。彭博情报指出,若未来两年严格执行对卡车司机的英语能力要求,可能影响多达60万名从业者,反而有助于缓解运力过剩、支撑运费回升。但这终究只是远水,难以解近渴。
说到底,这场官司不只是关于几项关税的去留,更是对总统能否以“紧急状态”为由绕过国会的一次制度性检验。即便市场已经习惯在政策迷雾中前行,但一个清晰的司法信号——行政权不能无限扩张——或许才是维系长期稳定的真正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