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最近日子可不太好过。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制造业巨头,竟然都在悄悄地、甚至是大张旗鼓地往外搬,寻找新的投资目的地。
那么这些德企都跑去哪儿了呢?有一个国家虽然经常被德国媒体点名批评,却成了大家眼中的投资香饽饽——它就是匈牙利。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毕竟在咱们的印象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可是个出了名的硬茬子,经常跟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还有柏林的德国政府对着干。欧盟说要干预,他偏偏要怀疑。移民问题上,那态度更是强硬得没话说。更别提,他还一直坚持用便宜的俄罗斯天然气,这在很多欧洲国家看来,简直是政治不正确。所以欧尔班几乎成了欧盟内部最响亮的反对派。
德国媒体也从来没给过匈牙利好脸色。从媒体法律到非政府组织的管控,几乎匈牙利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德国媒体就开足马力地批评,把匈牙利描绘成一个半独裁国家,好像到处都是投资风险。
按理说,一个被描绘成这样高风险的国家,投资者应该避之不及才对,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个只有960万人口的小国,去年竟然净流入了将近100亿欧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的投资占了大概八成,都是实实在在地建新工厂、提供新岗位、扩大生产。
就连欧盟委员会都看不过去了,直接批评布达佩斯(匈牙利的首都)成了中国影响力进入欧洲的“门户”。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匈牙利在投资环境上确实比很多欧洲国家更有吸引力。比如能源价格、税收、劳动力成本,还有政府给出的政治承诺,那都是实打实的优势。
最讽刺的是德国政客们一边在道德高地上批评匈牙利,可德国最重要的产业——汽车业,却把未来都押在了这个被他们看不上的国家。比如大家熟悉的采埃孚、蒂森克虏伯、博世,还有奥迪,都选择在匈牙利大手笔投资。奥迪更是从1993年就开始在匈牙利建厂了,到现在累计投资超过80亿欧元,雇佣了1.2万人,是当地最大的雇主,主要生产面向全球市场的发动机,现在更是把电动驱动的重点也放在了这里。
再看看奔驰,也在匈牙利投资了10亿欧元,扩建电动汽车生产线,新增4400个岗位。宝马更是直接砸了20亿欧元,在当地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今年晚些时候就要开始生产全电动车型了。
德国政府想通过各种行政命令来推动电动化革命,结果磕磕绊绊,效果不佳。而这场革命反而在匈牙利顺风顺水地展开了,原因很简单,匈牙利的条件更优越——成本低、政策好、能源足。说句有点辛辣的结论,如果想看德国工业创新的未来,可能根本不用在德国国内找,直接去匈牙利就行了。
那么,匈牙利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企业趋之若鹜呢?首先税收优势太明显了。匈牙利的企业所得税是统一的9%,非常低。而德国企业呢?公司税、营业税、团结附加税加起来,综合税率能接近30%。这中间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次,能源成本也是一个大头。匈牙利工业用电大概每度电才0.103欧元,远低于德国水平。就连普通家庭用电都比德国便宜75%以上。想想看能源可是工业生产的大动脉!还有,匈牙利有充足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教育体系也跟现代工业企业的需求高度契合,能持续输送人才。
当然,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很给力,各种补贴和优惠,吸引跨国公司那是毫不手软。虽然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从市场本身来看,即使没有这些政策扶持,匈牙利也具备很强的天然优势。
所以说,当布鲁塞尔和柏林还在沉迷于繁琐的监管和所谓的绿色意识形态时,匈牙利却保持着亲商政策,继续用着价格划算的俄罗斯天然气(尽管有人想方设法阻挠)。这种差异很可能正在加速资本从德国外逃的速度。按理说,德国真的应该从匈牙利的例子中好好反思一下了。
不过,现在德国总理所在的政府,似乎还是坚持着布鲁塞尔那套生态社会主义的路线,哪怕德国经济已经在下滑了,也不为所动。
有人可能会担心,匈牙利又是补贴,又是低税,财政状况会不会有问题?确实,预计今年匈牙利的新增债务会超过GDP的4%,总债务占比是73%。从数据上看,欧尔班政府确实需要考虑减少补贴,控制支出,因为很多邻国和欧洲整体都已经陷入了债务恶性循环。
但关键就在于,由于外国投资源源不断地涌入,匈牙利反而有了足够的空间来做财政整合,而不会像很多欧洲国家那样,一不小心就掉进债务陷阱。
所以总结一下,谁能真正看清时代的趋势,建立一个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和过度监管的商业环境,谁就能把企业留下来,甚至吸引全球的资本。匈牙利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正在吸引来自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