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大州南达科他州的资深农民迈克・麦克拉尼,用 “走钢丝” 形容当下美国农民的处境——要么支持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要么在缺乏期待已久的中美贸易协议背景下,承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作为大豆和玉米生产商,麦克拉尼虽表态支持华盛顿的关税政策,但前提是 “该政策能促成长期协议”,他也坦诚,这一政策已对美国农民造成切实损害。
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大豆贸易上。受互惠关税影响,美国大豆价格居高不下,本季中国未向美国下达任何大豆订单。
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对美国大豆征收的总关税税率已达34%,高额关税直接削弱了美国大豆在华市场的竞争力。麦克拉尼并非个例,他是美国农业界中越来越多呼吁中美尽快达成协议、保障农产品交易的一员。
就在两国领导人计划通过电话交谈的几天前,第四轮贸易谈判已在西班牙举行,同时双方还在敲定一场国事访问——据《华盛顿邮报》此前消息,这是特朗普对北京的正式访问,而中国大规模采购包括大豆在内的美国产品,将是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非常希望他们能达成某种贸易协议……目前市场正承受太多痛苦。” 麦克拉尼的话语道出了众多美国农民的心声,“这有点像走钢丝,因为美国农民本就支持特朗普政府。”
美国大豆协会 8 月 20 日指出,在正常年份,中国会在中西部收获季节(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南达科他州等州的收获季为 8 月底至 9 月初)来临前,从美国预订约 14% 的预期大豆进口量,而今年订单的彻底缺失,对美国豆农而言是巨大挫折。
该协会进一步表示,自 2021-22 销售年度以来,中国采购的大豆量约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前一年,得益于特朗普与中国首次贸易战后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定,这一比例曾攀升至 31% 的峰值。
“时间不多了,农民可能会付出代价。” 美国大豆协会发出警告,“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确保中国能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得美国大豆,对未来几年农民的生计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必要、更紧迫。”
对麦克拉尼个人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中国曾占据他出口量的一半,且短期内没有其他市场能替代中国的采购规模。
尽管美国政府已计划,若局势无改善将提供一定财政救济以维持农民生计,且美国农民也享有保险保障,但麦克拉尼强调,农民真正渴望的是开放的市场和全球竞争力。
“当所有条件平等、公平时,我们相信能与世界上任何农民竞争。” 他特别提到,美国大豆的质量优于巴西大豆,只是近年来中美关系紧张,中国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从巴西进口大豆。
中国海关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 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比例仅为 21%,远低于 2017 年中美首次贸易战爆发前的 3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去年供应了中国 71% 的大豆进口量,较 2017 年的 53% 大幅提升。
即便美国农民近年来在积极拓展其他合作伙伴,但其第二大买家欧盟的需求规模,仅相当于中国采购量的五分之一,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缺口。
从整个美国农业产业链来看,大豆出口的下滑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波及上游的种子、化肥企业和下游的加工、运输行业。中西部多个农业州的经济高度依赖农产品出口,大豆订单减少已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农机闲置、仓储设施利用率下降的情况。
更长远来看,若中国与巴西等国的大豆贸易合作持续深化,建立更稳定的供应链,美国大豆重新夺回中国市场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毕竟巴西在地理距离上更接近中国,且近年来不断提升大豆种植技术和物流效率,正逐步巩固其在全球大豆市场的领先地位。
对美国农民而言,当前的 “钢丝” 不仅关乎短期收益,更关乎长期市场格局。他们支持关税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短期压力换取更有利的长期贸易条件,但随着协议迟迟未落地、中国订单持续缺失,这种支持正在逐渐被焦虑取代。
美国农民的呼声,本质上是对稳定贸易环境的期盼——只有中美尽快达成有效的贸易协议,消除关税壁垒,美国大豆才能重新回到中国市场,农民也才能从 “走钢丝” 的困境中解脱,真正凭借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获得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