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31.66 -1.15%
|
深证成指 13075.66 -1.06%
|
恒生指数 26544.85 -1.35%
|
纳斯达克 22261.33 -0.33%
|
日经225指数 45303.43 1.15%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14 文章
340675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英国央行的无声紧缩:QT正引爆三重危机?
2025年09月18日 03:14    
收藏  
举报

当美联储还在为是否降息争论不休时,英国央行却悄然站在了一个更复杂的十字路口——如何有序退出其持有的近五千六百亿英镑金边债券(gilt)投资组合。这看似是一场资产负债表的瘦身行动,实则牵动着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结构、政府融资成本乃至货币政策本身的可信度。量化宽松(QE)的遗产正在被清算,而清算的方式,可能比当初的投放更具挑战性。

表面上看,英国央行的量化紧缩(QT)进展顺利。自2021年持有量达到8750亿英镑的峰值以来,这一数字已回落至5580亿英镑,缩水逾三分之一。若以占公共部门净债务或名义GDP的比例衡量,其规模已接近疫情前水平。这种“回归常态”的叙事颇具安抚性,但它掩盖了一个根本性转变:英国央行并不打算让银行体系长期持有如此庞大的准备金。它的目标是重塑银行对流动性的依赖模式——从“手握现金”转向“按需借贷”,即通过短期回购工具向央行获取资金。这意味着,英国央行希望恢复短期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地位,而非让海量准备金“稀释”利率信号。

这一战略意图的背后,是对非常规政策副作用的深刻反思。量化宽松初期确实稳定了市场,但随着购债规模不断扩大,其边际效益递减,而扭曲效应加剧。如今,退出QE不仅是清理历史账目,更是重建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关键一步。然而,问题在于,没人确切知道银行体系需要多少准备金才能平稳运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未知的未知”——我们只能通过观察来推测。近期一个显著变化是,英国央行的短期回购工具使用量从2024年初的几乎为零,飙升至770亿英镑。与此同时,央行资产负债表缩减了1780亿英镑。这种不对称变动揭示了一个现实:当前的QT进程尚未触及银行体系的“最低准备金容忍区间”。换言之,银行仍有缓冲空间,尚未被迫大规模转向央行融资。这为继续推进QT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金融市场从不只看理论。未来一年,自动到期赎回的国债规模将从870亿英镑骤降至490亿英镑。若维持每年1000亿英镑的减持目标,英国央行必须主动出售510亿英镑的债券,远超此前130亿英镑的水平。这一跳跃式增长不仅意味着操作量的扩大,更意味着央行将从“被动持有者”转变为“主动卖家”。尤其是在长期债券市场,政府本身正因养老基金需求减弱而减少发行,央行若在此时加大抛售,其市场影响力将被不成比例地放大。7月的数据已初现端倪:央行出售6亿英镑长期债券,而政府仅发行17.6亿英镑。在这种供需格局下,央行的每一笔交易都可能成为市场波动的催化剂。

英国央行声称,QT仅使国债收益率上升0.15至0.25个百分点。这一估算基于事件研究法,即观察政策宣布前后市场的短期反应。但这种方法存在先天缺陷:如果QT被设计得足够渐进和可预测,市场早已将其计入价格,短期内的价格波动自然微弱。这就像温水煮青蛙——过程平缓,但最终结果可能比预期更剧烈。因此,官方估计很可能低估了QT对长期利率的真实影响。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球范围内长期收益率的陡峭化趋势,未必能完全归因于基本面或美联储政策。当多个主要央行同步收缩资产负债表时,其叠加效应可能正在重塑全球风险定价。

货币政策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短期利率是主要工具,QT只是后台的技术性调整。但现实往往颠覆理论。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凯瑟琳·曼曾直言,QT本身会推高长期利率,而央行若通过下调政策利率来对冲,可能削弱政策独立性。这番言论戳破了一个精心维护的幻象:QT并非中性操作,它本身就是一种隐性政策选择。当央行一边加息抑制通胀,一边通过QT进一步收紧金融条件,其实际立场可能比表面更鹰派。而这种“双重紧缩”效应,未必符合经济周期的需求。

从财政视角看,争议更为尖锐。有分析指出,QT导致财政部未来发债成本增加,潜在损失高达600亿英镑。这类计算虽复杂,但忽略了QE期间政府以极低利率锁定长期债务的巨大收益。长期来看,买卖债券的估值损益、准备金利息与债券收益之间的差额,或许只是会计游戏。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的财政规则将这些账面亏损政治化,迫使央行在“保护公共资金”的压力下行动。若QT导致央行账面亏损,即便经济上无实质影响,也可能引发议会问责。这使得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间接侵蚀。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制度设计。唯一能系统性降低准备金利息支出的办法,是对准备金实行分级计息——即只对部分准备金支付高利率。但这一方案因触动银行利益而遭到抵制。这反映出一个结构性困境: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受制于金融体系的利益格局。银行享受高息准备金的“无风险收益”,而纳税人则承担潜在的财政成本。改革阻力之大,使得央行只能在现有框架内修修补补。

因此,继续坚持每年1000亿英镑的减持速度,已显得过于机械。真正的政策智慧,在于识别临界点并适时调整。随着准备金水平趋近银行体系的偏好下限,市场波动加剧,以及主动抛售压力陡增,放缓QT步伐不仅是审慎之举,更是对政策目标的忠诚——英国央行承诺“不扰乱金融市场运作”,也承诺“保护公共资金”。这两者在当前环境下高度一致。

8月的货币政策报告已埋下伏笔:央行承认金边债券市场的波动可能放大QT的影响。若此后仍执意高速减持,无异于自相矛盾。因此,最可能的路径是,将减持速度降至约750亿英镑,并停止主动出售长期债券,转而让其自然到期。这并非退缩,而是对复杂现实的精准回应。在货币政策的下半场,克制有时比强硬更需要勇气。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美联储降息 中国会跟吗?
   林天心        2025/09/16 03:12
零增长警报拉响:英国经济陷入“温吞停滞”
   币海独步者        2025/09/13 07:48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825期
   鲁克        2025/08/25 03:22
稳定币又开始火了 中国监管释放积极信号
   敛财居士        2025/07/03 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