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需求疲软影响,中国8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出现小幅下滑,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低迷。不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有所收窄,这被视为政府推动“反内卷”举措的初步成效。分析师指出,虽然短期内工业领域价格有所稳定,但需求端仍显不足,预计未来几个月物价将维持偏低态势,这也为进一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提供了操作空间。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数据,8月份CPI同比下降0.4%,这是三个月来首次跌破零值。若剔除食品和能源波动因素,核心CPI同比上涨0.9%。PPI方面,同比下降2.9%,较7月份的降幅有所缩小;环比则从上月的-0.2%转为持平。
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称,CPI同比转负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加上食品价格涨幅低于季节性平均水平所致。而PPI降幅收窄,则得益于企业间无序竞争得到有效治理,推动相关行业价格企稳。
从行业来看,8月份多数工业领域PPI环比表现改善,表明近期“反内卷”政策已初见成效。然而,PPI已连续35个月同比负增长,是否能就此进入上升通道仍不确定。专家解释,目前价格回升主要集中在易于调控的上游行业,而中下游领域的协调难度更大。此外,上半年“抢出口”热潮结束后,全球贸易放缓可能进一步削弱对工业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对出厂价格形成不利影响。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表示,8月PPI同比降幅收窄且环比持平,可视为政府反内卷努力已起到一定稳经济作用。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则指出,虽然PPI较上月改善明显,但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工业品“供过于求”格局未变,整体价格走势仍偏弱,尤其是与居民消费相关的生产资料PPI同比降幅扩大。他还提到,8月中旬以来,反内卷推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已趋缓。
中国PPI已近三年持续低迷,这种价格下行不仅挤压了工业企业利润,还对居民消费产生抑制效应。作为CPI的领先指标,PPI的疲软也加剧了消费端压力。8月CPI同比下降0.4%,显著低于市场预期。
傅方剑认为,这反映出内需仍显不足。鉴于外部环境可能拖累生产,中央政府可在扩大内需上加大力度,如发放消费券或延续“以旧换新”政策,以同时提振CPI和下游生产。
近期,中国政府已连续推出多项刺激消费举措。自8月起,财政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为个人消费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并对餐饮、旅游、育儿、养老等八大服务行业企业给予利息补贴。
王青预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物价将延续偏低格局,这为货币和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促消费创造了条件,而无需过早担忧需求刺激引发高通胀风险。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型期,“反内卷”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帮助稳定了工业价格,避免了更严重的通缩螺旋,但核心问题在于需求端的结构性疲软,尤其是房地产和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如果政策能更精准地针对中下游行业和居民消费(如通过数字化消费券或绿色转型补贴),或许能加速内需复苏。不过,长期来看,单纯依赖政策刺激可能不足以解决深层问题,需要结合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来实现可持续增长。总体上,这份数据提醒我们,经济复苏往往是非线性的,需要耐心观察后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