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众的印象里,台风似乎常常对上海 “手下留情”,坊间甚至流传着 “上海有结界” 的趣谈。但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有着科学的依据,绝非什么超自然力量在作祟。
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台风路径主要受引导气流控制。副热带高压(简称 “副高”)作为一个强大的高压系统,通常处在台风北侧,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引导着台风沿着其边缘移动。副高的位置与强度变化,对台风走向起着关键作用。当副高偏西或较强时,台风就容易沿着副高南侧西行,进而在浙江或福建登陆;反之,若副高偏东或出现断裂,台风便可能北上或转向东海,从而绕过上海。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约为 31°N,121°E,正好处于副高边缘和西风带的过渡区域,这使得台风路径在接近上海时,特别容易发生偏转。就像 2024 年的台风 “贝碧嘉”,在浙江舟山登陆后,受副高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毅然向东北方向移动,成功避开了上海。同时,西风带对台风路径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台风靠近 30°N 左右时,就如同进入了西风带的 “势力范围”,路径往往会向东北方向偏转,上海便得以避开正面冲击,转而影响江苏北部、山东或日本。据中国气象局数据统计,从 1949 - 2020 年,在华东地区登陆的台风中,约 60% 以上都选择了浙江,而直接在上海登陆的台风仅占约 5%,大多数情况下,上海都是受到擦边或间接影响,比如 1997 年的台风 “温妮”。
上海的地理环境也在微妙地影响着台风路径。上海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界处,地形相对平坦,缺少显著的地形来阻挡台风。与浙江南部和福建那些拥有众多山脉(如雁荡山、武夷山)的地区相比,上海周边地形难以迫使台风路径产生明显改变。另外,作为超大城市,上海的热岛效应或许会在局部改变低层大气流场,但在台风这样的大尺度天气系统面前,这一影响十分微弱,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而且,上海以东的东海海域水温相对较低,尤其是相较于台湾以东的暖流区。台风就像一个需要能量补给的 “大力士”,在靠近上海时,因东海较低的水温无法提供充足能量,可能就会减弱或改变路径。
气候和季节因素同样对台风路径有着重要影响。在台风活跃的 6 - 10 月期间,上海常常处于季风雨带或副高边缘。7 - 8 月,副高位置稳定且强势,台风大多沿着副高南侧西行,选择登陆浙江或福建,此时上海仅处于影响边缘。到了 9 - 10 月,冷空气南下势力增强,与台风相互作用,使得台风路径容易北偏或加速转向日本、韩国,上海又一次幸运地被 “绕过”。2021 年的台风 “烟花”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浙江登陆后,受冷空气和副高共同作用,路径偏北,上海仅仅受到外围风雨的波及。
从概率与统计偏差角度分析,上海的面积相对较小,仅有约 6340 平方公里,和浙江(10.2 万平方公里)、广东(17.9 万平方公里)相比,台风直接登陆的概率本身就低很多。台风登陆点一般集中在浙江台州至福建福州一带,上海恰好位于这一登陆带的北缘,所以很容易被 “擦边”。
所以,“上海有结界” 只是大家的调侃,它反映的其实是台风路径背后的统计规律以及公众的心理。在气象学领域,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超自然因素在左右台风路径。类似上海这样看似 “避台风” 的现象,在其他地区也存在,比如日本东京湾,实际上这都是副高和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过,即便直接登陆概率低,上海仍容易受到台风外围影响,像强降雨、风暴潮等。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未来台风路径或许会更加复杂多变,上海依然需要时刻警惕台风带来的间接影响,比如城市内涝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