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攻势,欧盟于4月10日就开始走向妥协之路。
美国总统当月早些时候对全球大部分地区实施的大规模“解放日”关税导致金融市场陷入混乱,投资者因担忧经济衰退而抛售美国资产。随着抛售加剧,特朗普最终在4月9日将关税降至10%,并称这只是一项临时措施。
然而,布鲁塞尔也选择了退缩。4月10日,欧盟暂停了报复性关税,并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刀架”式谈判:对其大部分贸易产品征收10%的关税,同时对钢铁、铝和汽车征收更高的关税。由于成员国之间意见分歧,欧盟没有立即采取报复行动,而是选择寻求妥协,希望达成更好的协议。
根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特朗普周日在坦伯利高尔夫度假村达成的框架协议,欧盟接受了美国15%的广泛“基准”关税,但不包括钢铁,因为钢铁将受到配额制度的约束。
政策制定者们虽为避免跨大西洋贸易战即时爆发感到一丝宽慰,却也难掩遗憾: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集团和经济重量级力量,若欧盟在早期就采取强硬措施,是否能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
曾参与英国脱欧谈判的前欧盟委员会官员乔治·里克莱斯表示,欧盟最近威胁对美国商品征收930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但为时已晚。他指出,事后看来,如果欧盟在4月份对美国采取强硬措施,并与中国联合报复美国上调关税,那将对市场和特朗普造成巨大冲击。
特朗普视欧盟为寄生虫,依赖利润丰厚的美国市场,却通过监管和标准封闭自己的市场。美国总统曾表示,欧盟“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压垮美国”,而且“比中国还要卑鄙”。
对于他今年1月重返白宫,欧盟的回应显得措手不及。一支由资深脱欧谈判专家领导的专门团队,集结高级贸易官员提前数月筹划,最终却计划落空。
他们制定了一项三点计划,效仿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做法:首先,通过购买更多液化天然气、武器和农产品,减少近2000亿欧元的商品贸易逆差;其次,相互降低彼此商品的关税。
如果失败,他们将准备报复,并依靠市场对可能发生的贸易战或美国通胀上升的反应,迫使特朗普让步。但特朗普的行动比预期更快,到3月份已对钢铁、铝和汽车征收25%的关税。
当月在卢森堡举行的会议上,许多贸易部长都走上了战争之路。德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敦促欧盟委员会就使用其新的“贸易火箭筒”——一项反胁迫工具展开磋商。
该工具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后制定的,旨在对抗欧盟利用贸易政策在其他问题上向美国政府施压。它将允许布鲁塞尔禁止美国公司参与公开招标、撤销知识产权保护并限制进出口。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德国总理默茨数月来一直坚持欧盟早先提出的“如果美国也取消所有工业品关税,欧盟也将取消”的提议。柏林则专注于制定一项复杂的“抵消”计划,为在美国生产和出口汽车的欧洲(实际上是德国)汽车公司提供关税减免。
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曾七次被派往华盛顿,提出协议领域,宣扬跨大西洋关系的重要性,并推广德国的汽车补偿计划。谢夫乔维奇与美国同行进行了总计超过100个小时的令人沮丧的谈判。
今年7月,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和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达成永久性10%“互惠” 关税协议,却遭特朗普断然拒绝,反而威胁从8月起将对欧盟关税从20%提至30%。
特朗普的威胁此前已奏效:在他威胁打击欧洲酿酒商后,法国、爱尔兰和意大利出面游说,将波本威士忌从清单移除,欧盟4月暂停的报复性计划从260亿欧元削减至210亿欧元。
这场始于4月的贸易博弈,以欧盟的妥协暂告一段落,其背后的内部分歧与战略失据,成为跨大西洋关系演变中难以回避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