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闭幕,3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超150亿元人民币,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表示,大会吸引来自中国内地、英国、西班牙、约旦等10余个国家的156个采购团组,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较2024年增长40%。逾800家企业参展,50%为创新型企业,展示30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包括100余项全球或中国首发产品,首发数量与产品总数均翻倍。
大会自2018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AI风向标。数据显示,2025年大会吸引3000万在线浏览量,线下参观超30万人次。签约项目包括智能驾驶平台、AI机器人制造基地及开源大模型研发中心,预计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推动上海AI产业2025年规模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35%。
《IEEE Spectrum》指出,中国AI企业超4000家,2024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50%,其中上海贡献20%。大会展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准确率达80%,GAIA基准测试超国际平均水平10%。智能驾驶领域,华为与小鹏汽车联合项目亮相,自动驾驶系统L3级渗透率预计2026年达30%。
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156个采购团组中,40%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签约项目50%涉及国际合作。《UNCTAD》报告称,2024年中国AI出口占全球25%,2025年预计增至30%。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全球AI合作组织倡议,拟在上海设立总部,吸引30余国代表参与讨论。
《路透社》报道,上海AI实验室发布开源模型,下载量超500万次,全球开发者贡献增15%。有人称中国AI应用速度领先,2024年AI+医疗合同额增20%,但核心算法仍依赖海外开源生态。
经济效益可观。《Vanguard》预测,签约项目将推动长三角GDP增0.5%,2026年AI相关收入或达200亿元。消费者因AI优化供应链,进口商品价格降3%。
股市反应积极,7月28日上证指数涨0.4%,AI企业如科大讯飞股价涨2%。企业通过区块链优化数据管理,2024年中国应用增20%,降低成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