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指出,刺激消费需求与鼓励可持续创新,是中国破解过度竞争——即 “内卷” 或 “内卷式”——的关键所在,甚至可能推动这一趋势向良性循环转变。
他们强调,仅靠企业自身行动远远不够,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至关重要,需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发力的协同效应。
中金公司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精准剖析:“‘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有限市场空间内的低效角逐。” 基于此,他们提出核心解决方案:“通过扩大市场需求规模,拉动需求做大‘增量蛋糕’,可为应对内卷化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所谓 “内卷”,特指一种过度竞争的自我消耗循环——企业被迫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却难以获得相应回报,最终陷入 “投入-产出” 失衡的困局。
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中金公司分析师在7月17日的报告中建议,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供差异化产品,从而构建积极的需求驱动循环。
这一观点与高层导向形成呼应: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要 “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态释放出中央政府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增长与增量利润转型的明确信号。
中金公司报告作者进一步阐释:“‘反内卷式’的目标是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进而推动可持续创新。” 他们强调,竞争不足与过度竞争都会抑制创新,唯有适度竞争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企业绩效。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庄太量认为,健康的竞争格局应建立在企业以独特产品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之上,“企业可借助新技术降低成本,甚至通过定价策略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实现价值提升而非价格厮杀”。
在宏观政策层面,分析人士普遍呼吁加强需求侧刺激。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赵燕菁指出,过度竞争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增长速度超过资本市场扩张速度,因此宏观经济干预必不可少。
他在7月发表的“内卷式治理是一个宏观问题”中形象比喻:“‘内卷式’问题能靠企业来解决吗?不能!这就像一个人被困在下降的电梯里,无论他跳得多高,都无法改变电梯下降的趋势。只有当电梯本身停止下落时,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他进一步强调:“气候变暖,植物才能生根发芽;同样,只有资本市场恢复活力,整个经济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内卷化。”
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集团本月初的报告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北京必须推出重大需求侧刺激措施,以抵消产能削减的冲击并减少价格竞争。
政策层面已显现积极动向:上周早些时候,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查促进国内循环经济重点政策落实情况,要求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的专项措施,并 “系统性清理” 限制居民消费的不合理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层面的竞争态势近期有所加剧。7月初以来,美团、阿里巴巴和京东纷纷推出新补贴政策吸引消费者,电商配送领域增长强劲。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周五与这三家企业座谈,敦促其理性竞争,构建消费者、商家、骑手与平台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关于这些行为是否构成 “内卷” 的争论仍在持续。
官方媒体《经济日报》7月16日撰文称,“平台化外卖,加上高铁等硬科技的突破……代表着中国创新的两个方面——突破‘瓶颈’技术和方便群众生活就业,两者缺一不可”,为行业发展定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则认为,电商平台向即时零售领域的拓展是一场 “进化”,体现了规模扩大、服务提升和技术创新三大趋势,“它可以成为低空经济的最佳试验场,通过无人机送货推动行业自我迭代,促进飞机、人工智能算法等一系列技术创新”。
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实践,中国正探索一条兼顾需求扩容与创新驱动的 “反内卷” 路径,在扩大市场 “增量” 与提升竞争 “质量” 的平衡中,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