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期(20,30,40年期)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显著上涨,确实引发了市场对日本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广泛关注。
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暴涨
根据《日本经济新聞》的消息,2025年5月20日20年期国债拍卖需求疲软,投标倍数跌至2.5倍,尾差(Auction Tail)达1.14,为1987年以来最高,推高收益率。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2.96%-3.0%,为25年来最高水平(5月13日一度突破3%)。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3.44%-3.59%,为2007年发行以来历史最高(5月20日触及3.59%)。
过去两年(2023-2025),10年、20年、30年、40年国债收益率几乎翻倍,反映市场对日本央行退出超宽松政策的预期。
主要原因:
全球债券市场动荡,日本国债未能幸免,市场对日本央行(BOJ)未来加息的预期推高了长期国债收益率。
2025年5月20日,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创下2012年以来最差表现,投标倍数跌至2.5倍,尾差(Auction Tail)飙升至1987年以来最高水平(1.14)。这反映了市场对日本国债的需求不足,推高了收益率。
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逐步退出超宽松的量化宽松(QE)政策。长期通缩后,通胀压力和日元疲软迫使央行考虑加息,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
日本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50%,国债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市场开始质疑日本财政的可持续性。
对日本银行的影响
日本银行业持有大量国债(JGB),国债收益率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银行持有的国债组合可能出现未实现损失(含み損)。如果银行被迫卖出这些债券,损失将变为现实,影响资本充足率。
收益率曲线陡化(长期利率上升快于短期利率)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银行在需要融资或调整资产组合时面临困难。
虽然更高的收益率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NIM),但如果经济因高利率放缓,贷款需求下降或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可能受损。
日本银行会“暴雷”吗?
“暴雷”通常指银行因资不抵债或流动性危机而倒闭。目前来看,日本银行整体“暴雷”的可能性较低,但存在一定风险:
日本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通过购买国债或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降低系统性风险。
日本主要银行(如三菱UFJ、三井住友等)资本充足率较高,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债券价值波动。
日本国债主要由国内机构持有(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外部抛售压力相对较小,降低了市场崩盘风险。
如果国债收益率持续飙升,银行可能因大规模账面损失被迫抛售资产,引发“负的连锁反应”,甚至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
市场若对日本国债信用产生根本性质疑,可能引发信心危机,影响银行融资能力和市场流动性。
日元持续疲软和通胀上升可能迫使央行加速加息,进一步推高收益率,加大银行资产负债表压力。
日本央行的两难处境
日本央行面临艰难抉择,如果紧缩,可能进一步推高收益率,加剧银行账面损失和市场波动。如果宽松,可能导致通胀失控和日元进一步贬值,损害经济信心。
日本40年期国债收益率暴涨反映了市场对日本财政可持续性和央行政策转向的担忧。
虽然日本银行整体“暴雷”的概率较低,得益于央行的支持和国内金融体系的韧性,但高收益率和潜在的账面损失确实对银行构成压力。
如果国债市场持续动荡,且央行政策应对失误,可能引发局部金融风险,但全面系统性危机(类似“雷曼时刻”)的可能性目前较小。
如果日本银行危机可能引发全球风险规避情绪,美国股市(尤其是金融和科技板块)可能因投资者抛售而下跌。日本金融机构在美国市场的投资组合(如股票、债券)可能被清算,加剧市场波动。本机构是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者(截至2025年,日本持有约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若日本银行抛售美债以筹集流动性,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上升,推高美国借贷成本。
日本银行危机可能导致全球银行间市场信任崩塌,类似2008年雷曼危机,银行不愿相互放贷,全球流动性枯竭。日本银行在全球利率和外汇衍生品市场扮演重要角色,违约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波及欧洲和亚洲金融机构。
日本银行“暴雷”将通过金融市场、贸易和货币渠道对美国和全球经济造成显著冲击。美国可能面临股市下跌、债券收益率上升和出口下降,全球经济则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和供应链中断。然而,日本央行和全球协调机制可能限制危机规模,避免2008年式全面崩溃。美国应密切监控日本国债市场和央行政策,同时加强银行压力测试以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