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还没结束,印度卢比就已经坐实了“亚洲最弱货币”的头衔,甚至可能录得自2022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那一年,俄乌冲突把油价推过每桶100美元,严重冲击了高度依赖进口原油的印度经济。而这一次,压垮卢比的不是能源危机,而是来自美国的贸易大棒和资本市场的信心流失。
年初的时候,市场对印度还满怀期待。卢比在3月、4月一度小幅反弹,5月初甚至升至83.75兑1美元的年内高点。
当时不少投资者相信,印度有望率先与美国敲定新的贸易协议——降低关税、承接制造业转移、“中国+1”战略下的受益者……这些乐观预期一度吸引外资流入。可好景不长,7月风云突变。
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将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远超预期的关税,并公开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能源和武器,威胁施加惩罚。

到了8月,美国正式把大多数印度出口产品的关税定在50%,为亚洲最高,还额外叠加了一项25%的“二级”惩罚性关税,专门针对印俄贸易。卢比应声跳水,接连跌破88关口,创下连串新低。
9月,压力再度升级。有报道称,特朗普正游说欧洲国家对印度采取类似制裁,同时计划将H-1B签证费用从几百美元猛涨到10万美元——而这项签证的绝大多数持有者正是印度籍技术工人。
消息一出,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外资开始加速撤离印度股市。高估值、增长乏力、企业盈利疲软,再加上外部政策不确定性,多重利空叠加,让外国投资者今年已撤走近163亿美元,逼近2022年创下的历史纪录。
面对汇率急跌,印度央行并非无动于衷。自7月底以来,它已动用约328亿美元外汇储备入市干预,尤其在10月中旬成功稳住阵脚,阻止卢比跌破89。但到了11月21日,卢比却突然暴跌至89.48的历史新低,市场普遍认为:这次央行选择袖手旁观。
分析人士猜测,这或许是一种策略性退让——在美印贸易谈判前景不明朗之际,央行有意保留宝贵的外汇“弹药”,以应对可能更漫长的僵局。
有意思的是,在美元整体走弱、台币、泰铢、林吉特等亚洲货币纷纷走强的大背景下,卢比的疲软显得格外扎眼。这背后既有结构性短板,也有外部冲击。一方面,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如今却对其课以重税;另一方面,印度长期存在经常账户赤字,进口远大于出口,必须不断买入美元支付货款,自然压制了卢比的需求。反观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都享有经常账户盈余,出口创汇能力强,本币也因此获得支撑。
当然,卢比贬值也并非全是坏事。对出口企业来说,本币走弱意味着产品在海外更具价格优势,多少能对冲一部分关税压力;对数百万海外务工家庭而言,这也是一大利好。作为全球最大的侨汇接收国,印度2024年收到的汇款高达1370亿美元。
卢比越弱,每笔美元汇款兑换成的本地货币就越多,直接提升了家庭收入和消费能力。但代价同样真实:进口成本上升推高了油价、化肥、电子产品等关键商品的价格,给通胀和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不小压力。
11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悄然调整了对印度汇率制度的分类,将其定义为“类爬行安排”——这意味着央行正转向一种更渐进、更少直接干预的管理方式。这一转变,恰逢新任行长上任一年之际。
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当下,卢比能否真正企稳,恐怕最终还是要看美印之间那场悬而未决的贸易谈判,能否迎来实质性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