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美元稳定性的疑虑日益增加,中国正在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中国央行在年中会议上宣布,将加快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跨境融资中的使用,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融资功能,优化资金池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政策。
中国央行表示:“(我们将)加快扩大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融资功能,优化资金池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政策。”
此外,央行还承诺加强离岸市场,建立涵盖所有期限的稳定流动性供应渠道,同时通过北京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加快海外清算银行的发展。这是中国央行三年来首次在年中会议纪要中专门设立人民币国际化章节。
在人们对美国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日益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这一声明符合北京提升人民币全球地位的更广泛战略,这给美元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新的质疑。
传奇投资者雷·达利欧(Ray Dalio)最近出售了其在桥水基金的剩余股份,并辞去了董事会职务。上个月,他发出了对美国经济的严厉警告。
他在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警告称,除非政府将赤字控制在 GDP 的3%以内,否则美国经济可能面临“经济心脏病”。今年6月,达利欧出版了新书《国家如何破产:大周期》。
早在四月份,他就指出,旧的货币秩序——即中国等国家廉价生产商品并积累美国债务,而美国则从这些国家借钱进行消费并积累债务——已不可持续。他写道:“显然,货币秩序必须发生重大变革,以减少所有这些不平衡和过度现象,而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早期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一周前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显示,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将上升约11%,进一步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
报告作者表示,这一趋势为北京推动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和降低地缘经济风险提供了更多筹码。在上周五举行的中国央行会议上,央行重申致力于更深入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制定国际金融规则。
它强调了通过年度会议机制使中国和欧洲央行行长之间的合作制度化的努力,以及推动中欧金融工作组下的合作。
在亚洲,中国表示已推动在清迈倡议下建立新的快速融资机制,涉及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的货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和该学院讲座教授陆毅上个月撰文指出,“中国正逐步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
他们写道:“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范式尚未形成”,并补充说,它将受到多边协调、基于规则的技术治理和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重组的影响。“在这一转型时期,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治理新范式的重要推动者,也是全球治理稳定的关键贡献者。”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也愈加重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融资中的使用、优化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政策以及加强离岸市场的建设,中国正在逐步实现其目标,即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的经济挑战和财政赤字问题,使得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作为新兴的国际储备货币,正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举措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与对话。例如,中国与欧洲央行之间的年度会议机制和中欧金融工作组的合作,都是为了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技术治理。
此外,在亚洲地区,中国积极推动清迈倡议下的快速融资机制,旨在利用人民币等可自由使用的货币,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