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周五的一项调查表明,相较于12月,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望显著增长,不过仍低于去年同期创下的纪录数额。信贷需求持续不振,依旧给放贷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依据13位经济学家预估的中位数,上月中国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达到4.5万亿元(折合约6177.5亿美元),相比12月的9900亿元,实现了大幅提升。
然而,预估的新增贷款规模仍低于2024年1月创造的4.92万亿元的纪录。
中国的贷款机构通常会在年初加大放贷力度,以便争取优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
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部分是由于上月工作日减少,加之今年农历新年假期比以往来得更早。
花旗集团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工作日减少(2025年1月仅有19个工作日,去年为22个工作日),风险偏好降低以及信贷需求疲软(债券收益率下降和采购经理人指数未达预期便是体现),这些因素都可能给贷款发放带来压力。”
官方制造业调查显示,1月中国制造业活动意外收缩,降至去年8月以来的最弱水平,这也使得呼吁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出台刺激措施的呼声愈发高涨。
2024年中国新增银行贷款总计18.09万亿元,低于2023年创下的22.75万亿元的纪录,成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着长期的房地产危机、通缩压力,以及家庭和企业消费谨慎等问题。
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信贷需求。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5%,达到了政府设定的目标,尽管增长态势并不均衡,出口和制造业表现优于国内消费。
预计2025年中国仍将把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
这或许会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他们在今年仍需努力实现相近的增长表现,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在农历新年前的一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方面表示,2025年中国将应对“外部冲击”,以维持经济复苏。
分析师预计,尽管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但第一季度仍会有更多关键贷款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RRR)下调的举措。
调查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幅可能为7.3%,低于12月的7.6%。
预计上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7.2%,较12月的7.3%有所放缓。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地方政府净发行4.02万亿元专项债券,超过了年度额度。
政府债券发行的任何加速,都可能推动社会融资规模(TSF)增长,这是衡量信贷和流动性的广义指标。
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0%,较10月和11月创下的7.8%的历史低位有所回升。
调查显示,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可能从12月的2.86万亿元增至6.4万亿元。
央行还将首次发布修订后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数据,此前央行已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了统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