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937.75 -0.05%
|
深证成指 13032.89 -0.36%
|
恒生指数 25817.35 -0.43%
|
纳斯达克 22432.85 -1.21%
|
日经225指数 48679.65 -0.05%
|
Vicky 初级编辑
372 文章
525613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韩国十大出口产业半数已被中国超越!五年内或全线吃紧?
2025年11月19日 03:55    
收藏  
举报

韩国经济人协会的一份新报告显示,韩国曾经引以为傲的十大出口产业,有一半已经在核心竞争力上被中国赶超,而更多产业也站在岔路口,若再拖延五年,恐怕连最后的阵地都难以守住。

韩国出口神话的裂纹,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像冰面一样,一直存在,只是如今裂缝终于扩展到肉眼可见。

韩国的十大出口产业,涵盖半导体、机械设备、汽车、船舶、石油化工、钢铁、显示面板、二次电池、通信设备和汽车零部件。这些产业构成了韩国经济的脊梁,支撑了三星、LG、现代等巨头的全球地位。然而报告指出,其中五大产业已被中国全面赶超:钢铁、通用机械、汽车零部件、显示器、二次电池。

数字背后是结构性事实:中国在这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已经积累起强大的规模优势、供应链一体化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而韩国在高端突破之外,在大规模产业配套上的迟滞越来越明显。

钢铁是最早被中国赶超的领域。三十年前,韩国浦项钢铁是亚洲标杆,而如今,中国企业以庞大的产能和完整的矿石→炼钢→轧制体系,迅速占据全球主导。韩国钢铁企业技术仍然优秀,但在成本、规模、供给速度上都难与中国抗衡。钢铁产业像一个象征,提醒韩国:当产业链从“技术为王”转向“生态为王”时,竞争逻辑就变了。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通用机械。韩国机械以可靠耐用著称,但中国企业借助巨大的本土需求,在工程机械、工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一路猛追。韩国企业的单价更高,交付周期更长,但中国公司能以更快的速度迭代并覆盖更大的市场。韩国机械制造商对外出口增速持续放缓,而中国品牌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形成反向压力。

汽车零部件的变化更加剧烈。韩国汽车工业曾靠供应体系的高稳定性,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但中国的电动车革命让整条产业链翻了篇。中国不仅掌握了动力电池、电控、电机这些核心系统,还拥有从铝压铸到热管理的一体化供应链。韩国的零部件厂商一开始不以为意,可等中国零部件开始配套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时,韩国才意识到自己的传统优势正在被时代淘汰。

显示器是韩国人最心痛的行业之一。三星和LG曾让韩国成为全球显示之王,但中国的京东方、华星光电用补贴、规模和惊人的扩线速度改变了竞争格局。韩国仍然掌握高端 OLED 的话语权,却在中低端 LCD 上节节败退。报告指出,中国厂商的扩产速度比韩国快三倍以上,成本下降幅度更是韩国无法企及。显示器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的制造韧性,也照出了韩国的路径依赖。

二次电池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逆转。LG、三星 SDI 一度主导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但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依靠庞大的电动车需求、资源控制能力和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加速形成新的世界级垄断。韩国电池企业仍然在圆柱与固态方向拥有优势,可全球市场份额的天平正在向中国倾斜,这不是技术输,而是生态输。

当这五大产业被迫后退时,韩国的另五大产业也站在悬崖边缘。半导体依然是韩国最强的支柱,三星和海力士在存储领域无人能敌,但中国的中长期战略正在重塑供需版图。存储芯片或许难以在短期内被完全追上,但中国在封测、材料、设备的体系化投入,为未来埋下变量。韩国半导体不像看上去那样牢不可破。

汽车产业同样岌岌可危。韩国车企曾在全球排名前五,但中国电动车品牌今年以来在欧洲、中东、东南亚迅速崛起,韩国车企在关键市场出现份额下滑。现代和起亚正奋力电动化,但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池系统上全面落后中国品牌。当汽车本质从机械产品变成科技产品时,韩国的传统优势已不再是护城河。

船舶业是韩国人的骄傲,但中国的新造船订单已稳居全球第一。韩国专攻高端 LNG 和大型集装箱船,技术壁垒深厚,但中国造船业在规模、成本、交付速度上的全面优势依然难以忽视。韩国企业开始意识到,如果未来绿色动力船舶成为主流,中国可能会在这个新周期里占据更大份额。

石油化工也是韩国的重量级产业,但中国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和海量内需,持续蚕食韩国的海外市场。韩国石化企业利润率不断压缩,成本端又难以与中国竞争,唯一的优势是产品纯度高、稳定性强,但这种优势不足以支撑长期增长。

通信设备曾是韩国的亮点,三星在 5G 基站上有所突破,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覆盖度更广。韩国若不能在 6G 的标准制定中占据上风,这一产业未来也会被边缘化。

报告呈现的是一个残酷事实:中韩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追赶—被追赶”关系,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中国凭借规模经济、政策协调、供应链整合等多重优势,形成“滚雪球式”的竞争力。韩国则被困在人口老龄化、内需疲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结构性困境中。韩国依然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在系统竞争中正在体验“综合实力不如对手”的现实。

这不是技术输,而是时代逻辑的变化。制造业正在从“高精尖”走向“高精尖+高效率+高规模”的综合竞争,而中国恰好在这一阶段有天然优势。韩国的研发投入极高,却多集中在增量创新;中国的研发更愿意在颠覆性方向上“孤注一掷”。两种模式在过去各有所长,但当 AI、机器人、电动车这些超级产业链崛起时,韩国的节奏显得慢了。

中韩之间的竞争最终不会是零和。中国的规模优势与韩国的技术深度若能形成新的互补,整个亚洲都可能孕育全球化第二阶段的工业奇迹。

在全球产业迁徙的棋局里,没有永恒的强者,也没有注定的弱者。只有那些持续进化的国家,才能穿越周期。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紧盯“熊猫债”:便宜钱背后的中国棋局
   流动的沙        2025/11/18 05:31
全球油气需求不减反增?国际能源署2050预测打破“净零”幻想
   Vicky        2025/11/13 08:19
韩国青年“加密彩票梦”:一场现实版的鱿鱼游戏
   Vicky        2025/11/06 08:35
韩国AI预算激增三倍:从芯片到“物理AI”的野心
   Vicky        2025/11/05 02:35
韩国房地产泡沫下的加密狂赌
   Vicky        2025/10/27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