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贸易部长东姑扎夫鲁在吉隆坡的一场行业论坛上,抛出一份十年路线图,目标直指2050年实现钢铁产业的全绿色转型。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国内产能过剩、监管壁垒和全球脱碳压力的务实回应。
钢铁作为马来西亚碳密集度最高的行业,正面临供需失衡的严峻考验:上游产能可能膨胀至4080万吨,而需求仅1470万吨,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报乏力,市场条件像无形的枷锁,削弱竞争力。
路线图包括明确许可指南、碳定价框架和绿色融资渠道,还建议东盟建立产能数据库,共同探索脱碳路径。这份计划像一剂解药,试图在全球贸易摩擦和气候议程的夹缝中,为马来西亚钢铁产业注入新活力。这份路线图,不只是产业重生,更是脱碳时代大国与小国的生存之道。
马来西亚钢铁产业的困境,像一出典型的“产能过剩悲剧”。作为东南亚制造业支柱,钢铁支撑着建筑、汽车和家电链条,但供需失衡已成顽疾。上游产能膨胀源于2010年代的基建热潮,政府补贴和外资涌入,让钢厂如雨后春笋。但需求端却像泄气的皮球,房地产低迷和出口疲软,让库存积压,工厂开工率跌至70%。
扎夫鲁部长直言,这差距凸显资产闲置、回报低迷,市场条件像无形的泥沼,拖累整个行业。倾销和转运问题更雪上加霜,中国钢材的低价出口虽受限,但绕道东南亚的“灰色通道”让本地钢企叫苦不迭。马来西亚钢产量占东盟15%,但竞争激烈,泰国和越南的低成本钢材蚕食市场份额。产能过剩不是单纯的供给问题,而是全球贸易失衡的镜像:大国如中国输出产能,小国如马来西亚成“缓冲区”,脱碳转型或成“倒逼机制”,让过剩产能向绿色升级。
路线图的核心,是为脱碳铺路。钢铁行业碳排放占马来西亚总量的10%,全球高达8%,巴黎协定和欧盟碳边境税让出口企业喘不过气。扎夫鲁强调,脱碳不是选择,而是必然。计划十年内实施碳定价框架,透明度机制让企业公开排放数据,融资渠道优先绿色生产。许可制度调整,将环保标准嵌入审批,淘汰高碳钢厂。这像一场“绿色洗牌”,高污染产能或被并购,低碳技术如氢冶炼获补贴。
东盟数据库的建议更具前瞻:共享产能和利用率数据,打击倾销,探索共同脱碳路径,如区域绿色钢铁中心。
马来西亚的定位巧妙:不求自给自足,而是成东盟“脱碳试验田”,吸引外资建低碳钢厂。这路线图像“碳中和外交”,马来西亚用小国灵活性,桥接中国产能与欧盟标准,2030年或成东南亚绿色钢铁枢纽,但需防大国博弈,中国钢企转移产能或让本地企业“陪太子读书”。
全球钢铁脱碳的浪潮,为马来西亚路线图提供时代背景。钢铁如工业心脏,碳排放占全球7%,脱碳是气候议程的核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6年生效,对高碳进口钢材征税20%-35%,马来西亚出口欧盟的钢材占总量的15%,压力山大。中国作为全球钢产量60%的巨人,2025年“双碳”目标下,氢冶炼试点增10%,但过剩产能仍需外溢。
瑞典和德国的电弧炉转型,成本降30%,但依赖可再生能源,日本则推氢还原技术,效率提20%。马来西亚的路线图借鉴这些经验,但本土化调整:碳定价结合本地补贴,融资渠道对接东盟开发银行。全球脱碳像“钢铁奥运”,大国如中国推技术,小国如马来西亚求平衡,2030年或生“绿色关税战”,低碳钢企胜出,高碳产能淘汰50%。
路线图的落地,考验政策执行力。许可指南明确环保门槛,碳定价从2026年起步,每吨碳税10美元,渐升至50美元。绿色融资通过东盟绿色基金,补贴低碳钢厂20%。
未来十年,马来西亚钢铁将从过剩泥沼走向绿色新生。路线图若执行到位,2050年全绿色目标或提前十年,实现碳中和钢产量占总量的80%。全球钢铁脱碳市场万亿,马来西亚或占东盟30%。
这份路线图,不只是产业计划,更是马来西亚在全球脱碳浪潮中的定位之作。它用小国智慧,破解产能过剩与碳压力的双重枷锁,未来十年,或让钢铁从“夕阳产业”变“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