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投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往往涉及10吉瓦(10 GW)级别的巨型计算能力部署。9月22日,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与OpenAI签署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合作意向书,这直接推动英伟达股价上涨近4%。
在此之前,OpenAI已与博通(Broadcom)和甲骨文(Oracle)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在股价飙升和投资者乐观情绪的背后,我们或许需要冷静思考:这种大规模豪赌究竟隐藏着哪些潜在风险和代价?
这份意向书确立了英伟达与OpenAI的战略伙伴关系,旨在为OpenAI的下一代AI基础设施提供至少10吉瓦的英伟达系统,用于训练更先进的模型,推动向超级智能时代的迈进。为了支撑这一计划,英伟达承诺最高可投资1000亿美元(约合1283亿新元)。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从首台DGX超级计算机到ChatGPT的诞生,英伟达与OpenAI已携手推动创新十年之久。此次投资和基础设施合作代表了下一个重大飞跃——部署10吉瓦级计算能力,为智能新时代注入动力。”
这一愿景固然宏大,看起来似乎已成定局。但仔细审视条款,就会发现这仅是一份意向书,相当于有条件的未来承诺,一张勾勒愿景的蓝图。“最高1000亿美元的投资”本质上是分阶段的期权式投入,必须等到电力供应、场地设施和计算部署等条件就绪后,方能逐步落实。涉及的电力接入、土地审批和基础设施建设,远比新闻头条所描绘的要缓慢得多。
英伟达、OpenAI与甲骨文的“深度捆绑”
对英伟达而言,这并非立即支付1000亿美元,而是通过分阶段“押注”来推进。对于OpenAI,这意味着提前锁定未来的计算资源供应和资金承诺,从而降低“算力短缺”的风险。
表面上看,这是一笔双赢交易,但实际上是将风险巧妙推移到未来。只要愿景足够宏伟,投资者往往会将最乐观的前景计入估值中。一旦兑现实度跟不上预期,将引发严重的信任危机。这正是AI豪赌的双面性:数字越庞大、期望越高,反噬效应越强烈。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资本市场的情绪博弈。
有市场观察者指出,英伟达向OpenAI支付1000亿美元换取股份,OpenAI再向甲骨文支付同等金额换取数据中心服务,而甲骨文又向英伟达支付1000亿美元采购芯片。资金在圈内循环,最终像是英伟达免费获得了OpenAI的股权。OpenAI借此合理化其估值,甲骨文的业绩也随之亮眼。
1000亿美元的杠杆效应
AI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计算资源,但此次交易将这一需求提升到全新层面。其规模和时机表明,合作伙伴在设计上实现了相互锁定。一旦首批吉瓦级部署完成,OpenAI将深度依赖英伟达的硬件和路线图。每一次后续扩展,都会强化这种绑定。
此外,这种巨额合作还带有金融保障的意味。1000亿美元不仅仅是投资,更是杠杆工具,让英伟达成为OpenAI的未来供应商和融资伙伴。它催生出的生态系统极具竞争力,涵盖开发者工具和服务,非一般对手所能匹敌。
在算力日益成为AI扩张“货币”的时代,这种以美国为核心的合作不仅巩固了领导地位,还带有地缘政治影响。
然而,许多人将AI视为“虚拟”产业,认为只需云端和计算力即可无限扩展。但现实远非如此,它具有强烈的“物理性”。电力需从电网获取,设施要求土地和冷却系统,清洁能源供应更是一大挑战。10吉瓦级计划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涉及美国政府的税收激励、绿色电力协议和用电补贴等因素。
豪赌与责任:AI时代公平何在?
从更广阔视角看,互联网时代相对允许公平竞争,但AI时代则不然。规模、资本和算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巨头手中。
几天前,英伟达宣布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Intel)约4%的股权,这表明其正寻求在供应链和AI价值链上的多元化。即使当前有竞争力的AI模型,若无法接入完整供应链,也难逃二线命运。
毫无疑问,英伟达、OpenAI等巨头正在塑造未来格局,它们视算力为经济领域的“新石油”。计划宏大而诱人。
但这并非单纯靠数字堆砌的游戏。尽管难以改变巨头主导的局面,这些企业至少应展现相匹配的责任感和透明度,例如公开供应链的实际碳排放和绿色电力占比。
AI的未来不应仅是吞噬电力的巨型机柜,而应是对人类、环境、社会和政策的全面负责,与地球和人类共同可持续演进。这才是检验这场豪赌的真正标准。
这次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确实标志着计算基础设施向更高层次跃进,有潜力加速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推动从医疗到气候模拟等领域的突破。这种“豪赌”模式放大风险:过度依赖少数巨头可能抑制创新多样性,并加剧能源消耗与地缘不均等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进步在于平衡——鼓励开源协作、可持续能源整合,并通过政策确保更广泛的参与。只有这样,AI才能从“新石油”转为普惠工具,而非少数人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