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20.09 -0.30%
|
深证成指 13070.86 -0.04%
|
恒生指数 26545.1 0.00%
|
纳斯达克 22631.48 0.71%
|
日经225指数 45045.81 -0.57%
|
以太坊信徒 站内编辑
2485 文章
4770035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一线城市租房租金大降温 租房行业开始刮骨疗毒
2025年09月21日 03:21    
收藏  
举报

“一线城市租房市场降温,年轻人正在逃离北上广深”—— 类似的说法在舆论场中流传已久。但当真正置身于北上广深的租房场景,却会发现一组耐人寻味的矛盾:就像高峰时段乘客叫不到网约车、司机也接不到订单一样,租客抱怨 “好房难寻”,房东和中介却感慨 “生意难做”,供需两端的错位感,成了当下租房市场的真实写照。

租房市场的走向,从不由单一的群体迁徙或短期风口决定。只要租房仍属于市场化的商业行为,其背后的商业模式逻辑、市场竞争规律,才是左右房源流转效率、租金波动趋势的核心力量。2025 年 9 月 15 日,《住房租赁条例》正式落地施行,不仅厘清了过往频发的租赁纠纷焦点,更标志着一线城市租房市场迈入 “强监管、重规范” 的新阶段,而这一变化,早已在近几年市场的细微调整中埋下伏笔 —— 重托管模式风光不再,轻托管模式顺势崛起;曾经火热的合租业态逐渐收缩,整租需求稳步上升。只是,变化之中,新的问题也随之滋生。

租客与平台的博弈:服务与成本的两难抉择

“租房这件事,要么花钱买省心,要么花时间耗精力。” 在北京找房的租客多多(化名)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今,多数租客已默认中介或托管平台在租房流程中的必要性,而多多属于典型的 “省心派”:宁愿承担服务成本,也不愿直面与房东、二房东打交道可能产生的纠纷。

当前一线城市租房市场的参与主体丰富多元,既有链家、贝壳、自如、我爱我家等头部平台,也有巴乐兔、房小豆、闲鱼租房等中小平台,还有龙湖冠寓、万科泊寓等房企旗下的长租公寓项目。若按运营模式划分,主流平台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收取一次性中介费、后续服务薄弱的传统模式;另一类是免中介费、但按月收取服务费(通常为月租的 10% 左右)的托管模式 —— 多多选择的正是后者。

在她看来,托管平台就像 “第三方防火墙”:租期内遇到家电维修、设施损坏甚至生活琐事,无需自己出面,直接交由平台处理即可,省去了与房东的沟通内耗。毕竟,房东与租客作为直接利益相关方,思考问题往往倾向于自身诉求,而第三方托管平台更能以中立角色解决问题。

但托管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以自如为代表的重托管模式,通常先从房东手中收房,经过统一装修后再出租,房源的硬件条件看似有保障,却常出现 “表面光鲜” 的问题。多多以北京为例解释:20 世纪末建成的老小区占比不低,这类房子往往外墙经过统一翻新,外观尚可,但楼道破旧不堪,走进屋内,“全屋智能 + 精装修” 的配置又与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宛如 “老黄瓜刷绿漆”。带看房的中介直言:“外面已经破了,屋里再简陋,根本租不出去。” 更麻烦的是,若遇上整栋楼设施老化、小区无正规物业(仅由房管所代管)的情况,后续维修、管理问题会源源不断。

而以贝壳 “省心租” 为代表的轻托管模式,与重托管的核心区别在于不对房屋硬装做大幅改动,基本保留房东原有装修,仅补充必要软装。其优势是租金比重托管低,但每月 10% 的服务费仅覆盖维修服务,不像自如那样包含双周保洁,性价比备受诟病。租客们总结出一种 “理想情况”:租到刚从自如退出的房源 —— 既能享受优质装修,租金又相对实惠。某平台管家也透露,这类几经流转的房源十分常见,即便链家、自如、贝壳同属一个生态、存在业务关联(如自如房源在贝壳 APP 展示),但本质上仍是独立运营、各自收房,房源的 “命运” 往往由接手的中介平台决定。重托管平台可对房源翻新、整改核心问题,轻托管平台虽能自主处理维修事宜,但租客住久了总会发现 “房子早已饱经风霜”,尤其经过多次转手后,“你永远不知道房子曾经发生过什么”。

数据与体感的错位:租房市场 “局部降温” 的真相

近几年,多份数据印证了租房市场的降温趋势。中指研究院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重点城市租金整体呈小幅波动调整态势,50 城住宅平均租金累计下跌 1.37%;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数据也指出,2025 年前 5 个月全国 40 个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 34.54 元 / 平方米 / 月,较 2024 年下降 1.12%。

一线市场的降温更为直观。北京三里屯某自如中介透露,当前合租房源租金比前几年峰值下降约 100 元 / 月,整租租金降幅达 300-400 元 / 月。同时,合租房源数量明显减少 —— 各地严查隔断房后,不少房东因无法通过 “两居改三居”(客厅打隔断)提高收益,选择不再与中介续约。对重托管平台而言,失去隔断房带来的租金溢价后,合租业务的盈利空间大幅压缩,“贝壳等平台已很少主推合租了”。此外,中介们普遍反映,仅在毕业季会出现带看量高峰,其余时间的咨询量、带看量均远低于往年。

有趣的是,租客的体感与数据并不完全一致:虽然租金确实下降,但可选房源并未明显增多,更像是 “原有房源缓慢降价,新增房源寥寥无几”。矛盾背后,是个人房源挂牌量的上升。CRIC 长租数据系统监测显示,2025 年 7 月全国 55 城个人房源挂牌量达 61.80 万间,同比上涨 12.19%,环比上涨 7.03%,创近三年峰值。究其原因,租金普降后,房东若将房源交给中介托管,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于是更多人选择 “收回房源、自行直租”,这也导致租客通过中介平台找房时,并未感受到 “选择变多” 的便利。

市场 “局部降温” 的背后,是当前租赁模式的固有顽疾。以重托管模式为例,自如的主流装修风格 “心舍” 采用标准化套餐,硬装、软装均为统一配置,覆盖了大量老小区房源。但对于中高档小区的房源,标准化装修难以匹配其定位,因此自会推出 “漫舍” 风格,根据房屋实际情况定制设计、装修,这无疑增加了成本,使得本就不低的租金进一步上涨。简言之,普通房源靠标准化装修 “提价”,高端房源靠定制化装修 “保值”,重托管平台的成本已无压缩空间。

轻托管模式虽省去了大额装修成本,但在服务层面与重托管并无本质差异 —— 租期内仍需投入人力、物力完成维修等服务义务。在整体租金下行的背景下,无论哪种托管模式,都难以让出更多价格空间,这也导致 “租金降了,但中介能提供的让利有限”,租客与中介的 “体感错位” 持续存在。

模式迭代与行业转型:降温背后的规范化信号

回顾租房市场的发展,蛋壳公寓暴雷、You + 公寓大规模撤退等事件,均暴露了重托管模式的脆弱性。这类长租公寓本质上仍属重托管范畴,由企业自行收房、装修,采用类似酒店管理的运营模式,却因过度依赖资金杠杆、忽视风险管控而走向溃败。如今,重托管模式整体式微,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而是市场环境变化后的必然结果。

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重托管模式的兴衰与房地产周期紧密相关:“在房地产上行周期,租金随房价同步上涨,重托管模式即便前期投入(收房、装修)较大,仍能通过转租赚取明显的租金差价。” 但随着租金贷乱象曝光、各地租赁规范相继出台,重托管模式的资金腾挪空间被大幅压缩;加之近几年租金持续下滑,平台此前以 “最低租金兜底” 承诺拿下的房源,如今面临 “出租周期延长、空置成本攀升” 的压力,业务收缩已成必然。

2025 年施行的《住房租赁条例》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条例要求租赁企业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定期检测房源空气质量,同时明确租赁信息平台需核验房源真实性,对虚假房源发布者最高罚款 10 万元。这些规定显著增加了租赁机构的运营成本,“单纯靠租金差盈利的模式已不适应新环境,倒逼行业从‘赚差价’转向‘赚服务价值’”,张波表示。

相比之下,更为灵活的轻托管模式,更契合当下规范化、低租金的市场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 “高枕无忧”。当租金不再具备议价优势,服务质量就成了核心竞争力。张波认为,“服务品质提升是机构化租赁的长期机会点”:重托管模式规模缩减并非行业萎缩,而是市场进化的表现;轻托管模式的兴起,是对市场变化的适配,但无论轻重模式,都不能因追求规模而牺牲服务质量。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服务品质并非重资产的专属,关键是实现‘性价比匹配’。就像在二线城市花 200 元住酒店,没人会期待五星级服务,但会要求与价格对应的基础体验。租房也是如此,轻托管模式若能做到‘维修响应 5 分钟内到位’‘现场服务速度比行业平均快 1 小时’,就能让租客直观感受到服务价值。”

如今,租赁市场正经历 “轻重模式交接、个人房源回归” 的转型期,而《住房租赁条例》对个人房东的约束(如规范房源信息、明确权责义务),也在推动整个市场从 “粗放生长” 走向 “有序发展”。

降温不是衰退,而是行业 “刮骨疗毒” 的开始

一线城市租房市场的降温,看似是 “年轻人逃离”“需求萎缩” 的结果,实则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行业重构:房地产周期下行削弱了租金上涨动力,政策规范堵住了模式漏洞,租客需求从 “有房住” 转向 “住得好”,倒逼租赁平台告别 “赚快钱” 思维。

所谓 “租客难找房、中介没生意” 的悖论,本质上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 “错配”—— 并非房源总量不足,而是符合租客预期(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房源稀缺;并非中介失去市场,而是依赖租金差的传统模式失去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降温是行业 “刮骨疗毒” 的过程。它淘汰了低效、高风险的重托管模式,催生了更灵活的轻托管模式,也让个人房东重新回归市场,形成 “多元主体竞争、以服务为核心” 的新格局。《住房租赁条例》的落地,更是为这场转型划定了 “规范化” 的底线。未来,租房市场或许不会再出现 “租金暴涨”“房源抢空” 的火热景象,但会更贴近租客、房东、中介三方的真实需求,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对于一线城市而言,这样的 “降温”,远比虚假的 “火热” 更有意义 —— 它让租房这件事,终于从 “江湖传言” 里的焦虑,回归到 “柴米油盐” 中的踏实。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中国一线城市外围已经全面放开限购 但仍有政策加码空间
   以太坊信徒        2025/09/08 03:51
六成重点城市租金环比下跌 租赁市场加速降温
   陆一夫        2021/12/01 10:30
要赚多少钱才算实现财富自由?胡润报告扎心了
   Leora        2021/04/01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