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长期以来的先进半导体出口限制,中国正以三倍产能扩张的目标主动破局,通过加码本土生产、扶持产业链协同与推动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打响自主化攻坚战。
据《金融时报》周三报道,为抵消华盛顿的技术封锁影响,中国已加快人工智能芯片产能扩张节奏,明确目标为明年将国内 AI 芯片产量提升两倍,以填补高端芯片供应缺口,支撑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展。
回溯2022年,美国以所谓 “国家安全担忧” 为由,率先启动对华尖端芯片销售限制,此后相关管制措施不断升级。对此,中国政府多次表态,称美方此举本质是 “恶意封锁”,指责华盛顿将科技交流与贸易合作 “政治化、武器化”,严重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在这一背景下,扩大本土芯片产能、降低对外依赖,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电信巨头华为关联的制造工厂,被视作此次产能跃升的核心力量。
知情人士表示,华为相关的芯片制造布局已进入关键阶段:一座工厂预计 2025年底正式投产,另外两座工厂将在明年陆续落地运营。按照规划,这三座新设施的 AI 芯片总产量,有望超过当前中国最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SMIC)的现有产能,形成 “双核心” 驱动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中芯国际作为本土芯片制造的领军企业,早已为华为提供芯片代工服务,且正计划将 7 纳米芯片产能翻倍 ——7 纳米工艺是目前中国自主掌握的最先进芯片制程,其产能扩张将直接提升本土高端芯片的供给能力。
产能提升的红利不仅惠及华为,更将辐射整个国内芯片设计行业。此前,受美国限制影响,中国众多芯片设计公司难以获取英伟达等美国厂商的高端处理器,研发与生产陷入被动。
随着中芯国际等代工厂产能释放,这些企业将获得更稳定的本土代工支持,逐步摆脱对海外先进制程的依赖。一家国内半导体制造商的高管信心表示:“国内产量不会成为长期问题”,当前行业产能正以 “激增” 态势突破瓶颈,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不断夯实。
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技术创新上寻找突围路径,其中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DeepSeek 的合作成为重要探索方向。DeepSeek 研发并采用了 FP8 新数据格式,这种技术方案通过适度牺牲精度换取更高的运算效率,为本土芯片性能追赶英伟达提供了新思路。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峰明确指出,单纯依赖单一技术突破难以撼动英伟达的全球主导地位,中国必须构建 “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从芯片设计、数据格式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的跨越。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半导体与 AI 企业加入这一生态建设,形成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为芯片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国务院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 “研究、工程、商业化” 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与资源统筹,打通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
一位关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者分析,美国的限制措施虽带来短期挑战,但也 “倒逼催生创新”,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开发本土替代品,形成 “压力转化为动力” 的发展态势。这种由政策、资本、技术共同驱动的产业升级,正在重塑中国芯片产业的竞争力。
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博弈也出现微妙变化。本月早些时候,在美国与北京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后,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批准了英伟达与 AMD 的对华出口许可证,允许两家企业恢复向中国出口部分半导体产品。
不过,这一许可并未涉及最先进的高端芯片,本质上仍是美方在 “有限开放” 与 “技术封锁” 之间的平衡之举,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本土产能扩张的必要性——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与自主产能,才能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占据主动,避免因外部政策变动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