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国政府本周汇聚商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条约之时,产业层面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炼油企业非但未削减开支,反而计划以聚合物产能的激增,对冲联合国谈判代表们的环保目标。消费者手中由聚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Labubu玩偶,以及盛装外卖的聚丙烯与聚乙烯餐盒,正是这场塑料经济持续扩张的微观印证。
中国成为这一轮产能扩张的核心。山东玉龙石化近期宣布投资164亿美元扩建乙烯、丙烯等塑料基础原料产能。路透社上月报道,中石油亦已批准一座价值96亿美元的塑料工厂。这波投资潮是中国实现关键化学品进口替代战略的一部分。行业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乙烯产量已接近翻倍,2024年达到3500万吨。沙特基础工业、壳牌、巴斯夫及中石化等企业的新建项目,预计到2030年将再增3300万吨产能。
支撑产能扩张的是持续增长的需求。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乙烯产量较2019年同期已接近翻番。2019年人均塑料消费量达76公斤,逼近日本的82公斤。其中,消耗近四成塑料的包装领域增长尤为迅猛:仅2022年以来,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近乎倍增。尽管存在政策层面的环保承诺,但面对如此体量的需求增长,治理成效尚不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意外成为塑料原料供应的推手。电动汽车普及导致汽油需求下滑,炼厂转向增产化学性质相似的石脑油——塑料核心原料。替代煤炭的天然气开采伴生的天然气凝析液(NGLs,富含乙烷、丙烷等),同样是塑料产业链的关键输入。目前,NGLs已占美国所谓“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并跃升为对华第二大出口商品(仅次于大豆和原油)。美国政府预计,2025年乙烷出口量将较2024年增长约30%。即将投产的沙特贾富拉巨型气田,亦重点瞄准NGLs市场。
原料供应充裕与加工产能扩张并存,令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谈判前景蒙上阴影。上一轮于韩国釜山举行的谈判,其官方声明甚至回避了“终结塑料污染”的核心目标。当前市场已初现产能过剩信号。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分析指出,全球或有高达5500万吨乙烯产能面临关停压力,其中欧洲风险最为集中,约40%产能岌岌可危。
此情景与2022年欧盟因俄乌冲突被迫削减20%天然气消费有相似之处。凭借相对成熟的废物分类与回收体系,欧盟或能更好地应对原生塑料产能收缩。然而,若本土工厂大规模关闭,可能引发对中国竞争的指责,并催生寻求政府补贴与贸易保护的诉求。
签订国际条约承诺减塑仅是开端,付诸实践则涉及更复杂的产业利益调整:取消乙烷出口合同、搁置新建石化项目、接受炼厂关闭等。全球市场如何消化当前的聚合物过剩产能,将清晰地揭示环保目标与产业现实博弈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