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资本狂潮正席卷全球市场。《天才法案》的出台点燃新一轮投机热情,从纽约到香港,区块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直线拉升。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预言,稳定币市场将从当前2000亿美元暴增至2万亿美元量级。然而狂热背后暗流涌动——比特币波动幅度已是传统股指的四倍,欺诈、黑客攻击与市场操纵如同附骨之疽。
面对这场高风险的资本游戏,香港正搭建精密防护网。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五年前便启动监管体系设计,今年推出的ASP-I-Re框架构筑起五维防御工事:准入机制卡住源头、保障制度锁定资金、产品审核过滤风险、基建部署监控流程、关联方管理隔离传染链。
当交易平台Gatecoin在2023年宣告破产时,高等法院陈法官的裁决首次确认:比特币等虚拟资产属于法定财产范畴,意味着法院可对其启动财产冻结、破产清算等传统司法程序。这不仅是法理突破,更打开投资者维权的实质通道。
分层监管的精密手术在本周五迎来关键落子。生效的《稳定币条例草案》竖起牌照防火墙:发行人必须经金管局审批持牌,且面向散户的稳定币销售成为持牌机构专属权利。
无牌照发行方仅限服务专业投资者,两者资金池彻底切割。监管层手握“吊销执照”利剑,强制持牌商公示许可编号,重大变动须即时申报。违规者将直面刑事追责,整套规则将散户暴露在高风险产品的可能性压至最低。
“这种设计在释放创新动力的同时预设缓冲带。”香港资深大律师Victor Dawes解读核心逻辑:对持牌机构的活动范围约束可遏制系统性风险蔓延,而分层投资者保护机制避免一刀切监管对市场的窒息效应。
当部分司法管辖区因恐惧风险而全面封杀时,香港在司法实践与立法革新间找到平衡支点——用承认财产属性保障权益,借牌照分层管控风险,以五维框架护航生态。
金管局最新监管沙盒数据显示,已有17家稳定币发行商进入合规改造流程。这套被称为"风险切割术"的监管模式,或将成为全球虚拟资产治理的关键样本——既要驯服加密资本的野性,又要保留其重塑金融格局的锐气,香港正试图证明两者并非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