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755个AI模型中,中国独占1509个的突破性数据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刷屏,但这仅是序幕——当上海市经信委汽车产业处处长韩大东宣布“浦东新区年内实现全域自动驾驶开放”时,一场城市级AI革命正式进入倒计时。
这项中国首个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全域开放计划,将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同步开放,使上海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突破2700公里。根据同日发布的《模速智行行动计划》,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L2/L3新车占比超90%。
高盛分析师团队火速响应,将中国RoboTaxi市场2030年预期上调至140亿美元,2035年飙升至610亿美元,车队规模从53.5万辆跃升至230万辆。
全域开放的破冰效应正重构产业逻辑。在浦东金桥,小马智行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已开始收取服务费用;百度“萝卜快跑”联手上汽大众驶入城市核心区。这些商业化实践验证的不仅是技术成熟度,更是城市级AI基础设施的协同能力。
这种场景落地的加速度,恰与中国AI的技术突破形成共振——腾讯浑元3D世界模型的三维生成精度刷新行业认知,商汤SenseNova V6.5的学习效率跃升重新定义智能进化速度。华为C位展出的Supernode 384系统以384颗昇腾处理器迸发300 petaflops算力,直指英伟达的算力王座。
开源生态成为这场变革的隐形引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MArena平台数据显示,中国已成顶级开源模型的最大来源地。阿里集团联合高通、斑马网络推出的Qwen多模态模型,正在智能座舱场景开辟新战场。而商汤科技联合华为、寒武纪等十余家企业打造的“计算商城”,让开发者像调配水电煤般按需获取算力资源。
这种基础设施创新,直指上海算纳科技CEO陈大良揭示的痛点:“国产芯片份额不足10%的困境,需要生态级解决方案。”当浦东新区的街道成为世界最大AI试验场,中国正将模型优势转化为出行革命的主导权——正如总理李强强调的“国际协调中心”构想,技术自主与生态开放的结合,才是破局关键。